惠州蓝天白云常相伴 生态丽城美如画

  惠州,一座蓝天常相伴、山水为“招牌”的生态丽城。
  设地级市30年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惠州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
  盘点发现:2007~2017年,在经济总量增长2.4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近6.3倍的情况下,东江干流惠州段水质稳定达到国家ii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近岸海域水质全省最优,空气质量连续两年排名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第3。2017年,惠州荣获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并成功举办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惠州年会。
惠州山清水秀,是一座优美的生态丽城。
  发展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部署,全文提及“环境”或相关字眼多达89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说起惠州的生态文明建设,要追溯到上个世纪。早在20世纪末,惠州就确立了生态立市的城市发展战略。随后,2002年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12年实施国家生态市创建规划;2013年提出走“五位一体”绿色跨越发展道路;2016年,明确“十三五”发展思路,强调“绿色发展始终是核心理念”。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奋斗目标,启动“护蓝、清水、净土、碧海、增绿、低碳”六大行动。
  从“生态立市”到“生态旺市”,到“绿色发展”,再到“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惠州始终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并不断深化。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惠州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编制中,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
  我市制定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工业进园、产业进区,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一律关闭或要求搬迁,逐步形成科学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格局,落实差异化环境政策,不断推动产、城、人深度融合;出台招商选资环保指引、企业投资管理“负面清单”,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坚决执行“三个限批”和“三个一律不批”,新引进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实行 “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2013年以来,平均每年环保否决率超过10%。
  2015年5月28日,惠州市成为全省首批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市之一。惠州以此为契机,从法律法规层面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先后为一条江(西枝江)、一座城(历史文化名城)、一座山(罗浮山)和一个湖(惠州西湖)的保护进行立法。
  去年2月,省环境保护厅与我市签署《省环保厅 惠州市人民政府共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合作协议》。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加强与省的合作,必将推动惠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在农村、大气和水环境保护方面形成一套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率先建成具有惠州特色的绿色发展示范区。
  生态创建
  3个100亿元系统推进河涌整治
  2017年9月21日,在浙江省安吉县召开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现场推进会传来捷报:惠州荣获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
  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坦言,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创建路上,规划引领不可小觑。比如,编制实施《惠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明确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路径、措施、要求;在全省最早制定实施市级低碳生态规划,以“碳规”引领,从源头上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54.4%,节能、节水器具普及率92.99%……
  2017年7月起,惠城区横沥镇大陂头村村口多了间绿色小屋。这间看似普通的小屋却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大变化:生活污水变清了,达到一级b标准,直接排入河渠,用于农业灌溉。
  村民生活的大变化得益于我市实施的清水治污行动,村民口中的小屋是惠城区铺开建设的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类似设施我市建了1199座。
  近年来我市结合农村实际,创造性开展“美丽乡村”三大行动。通过三大行动等绿色低碳发展载体,我市的生态优势日益凸显:成功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去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2.42%,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85平方米;全市省级生态镇、各级生态村占比超过90%,生活方式绿色化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在河涌整治方面,惠州可谓“大手笔”:计划投入100亿元整治市区14条河涌;投入100亿元推动淡水河、潼湖流域污染整治;投入100亿元整治乡镇河涌污染。目前,整治任务正按计划推进,部分河涌黑臭现象基本消除,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稳步推进,完成淡水河、潼湖流域污染整治阶段性任务。
  我市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持持续稳定优良:近95%近岸海水水质达到一、二类水质标准,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全省最佳;考洲洋经过整治活力再现,优质海水沙滩吸引挑剔的海龟产卵……
  当前,惠州正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开展“护蓝、清水、净土、碧海、增绿、低碳”六大行动,努力让“城在山水中、家在花园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变为惠州人民的切身感受。
我市创造性开展“美丽乡村”三大行动,生态优势日益凸显。这是博罗县松树岗村。
  惠州好空气
  空气质量稳居全国74个重点城市前十
  蓝天白云应该成为经济发展的必要牺牲品吗?
  惠州给出的答案是:经济发展和蓝天白云可以“比翼齐飞”。十几年间,惠州一手抓经济结构调整,一手抓大气污染整治。两手一样硬,坚持不懈。
  在“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理念指引下,惠州遵循自然规律,采取严厉举措,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老大难”问题等进行系统治理、系统修复、系统保护,打通“关节”与“经络”,以更高层面的协调机制,把各类生态资源纳入统一治理的框架之中。
  位于大亚湾石化区的国华惠州热电分公司,主烟囱冒出的不是黑烟,而是白色气体。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说,排放的主要是水蒸气,应归功于对1号机组进行的“近零排放”改造。
  近年来,惠州推广使用清洁燃料,实施集中供热,全面实施火电厂、水泥厂、工业锅炉等工业污染源烟粉尘治理、高效脱硫除尘、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和烟气脱硝改造。工业污染难关一个个被攻破:国华电厂2台燃煤机组及平海电厂1台机组完成近零排放改造;全市8条日产熟料2000吨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脱硝设施保持稳定正常运行;市区20多家较大型的汽修厂都完成了水性漆改造……
  通过一些硬措施,我市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低:2013年实施新标准以来,pm10、pm2.5等重点污染物指标年均浓度持续下降,空气质量优良率稳步提升,空气质量稳居全国74个重点城市前十。
  治理生态环境不仅有民生温度,更有经济效益,正在催生诸多绿色产业:在惠州,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天然气发电等产生的洁净电力被输送到千家万户;石化企业废气回收提纯生产的食品级二氧化碳,已广泛应用于碳酸饮料、食品加工和保鲜以及舞台喷雾等领域。
  制度创新
  今年初正式实施gdp与gep双核算
  2017年,惠州首次提出探索构建gdp与gep“双核算、双运行”体系,实行自然资源资产清单管理制度,培养绿色行动自觉,确保在保持经济健康较快发展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指数同步提升,率先建成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
  时隔一年后,这项工作有了实质进展,《惠州市自然资源资产清单管理及生态资产(gep)核算制度》和《惠州市自然资源资产绩效评价办法》今年初正式出台实施。
  事实上,近年来,我市从未停止过探索推行gdp与gep“双核算”制度的步伐。
  “实施gep核算、自然资源资产清单管理和绩效评价意义重大。”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说,实施gep科学核算和自然资源资产清单管理,能够清晰地反映政府届内或领导干部任期内生态系统资产的变化及管理情况,深化地方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保育自觉性和积极性,丰富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
  同时,实施gep核算、自然资源资产清单管理和绩效评价,对强化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我市积极推进生态资产核算、自然资源资产清单管理和绩效评价制度的落地实施。
  上述负责人说,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进生态资产核算与自然资源资产清单管理及绩效评价制度,探索gdp与gep“双核算、双运行”体系,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实际行动。
  备受关注的生态资产核算主要包括总耕地资源、森林资源、湿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等5个方面资产价值,生态资产实行年度核算。
  记者了解到,我市开展了两方面的gep核算结果运用,一是每年公布gep核算的结果,用以检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成效;二是城市gep纳入单位绩效考核和干部实绩考核。《惠州市自然资源资产绩效评价办法》明确,对评价中发现的生态环境损害明显、责任事件多发的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和相关责任人,按 《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广东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等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惠州宜居宜业宜游。
  声誉远播
  国家级生态论坛年会“相中”惠州
  有专家说,优良的生态环境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反哺地方经济、提升一座城市的发展潜力。
  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半城山色半城湖”之誉的历史文化名城、美丽山水名城惠州,在2017年迎来又一个“国字号”盛会。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于2017年12月2~3日在惠州召开。开闭幕式、高峰论坛、市长热点对话、现场考察等近20场活动在48小时内完美落幕。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是我国研讨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问题、分享实践经验、宣传决策部署、凝聚社会共识等的重要平台。如此高规格的“国字号”盛会为何“相中”惠州?
  “惠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强的代表性。”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广庆在年会新闻发布会上坦言,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在位于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生态文明建设居于领先地位的惠州举办,很有意义。
  回顾本届年会,“生态文明 绿色引领”主题贯穿全程。举办迄今为止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内涵盖领域最广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首次发布《中国西部生态文明发展报告》,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风采在年会的每个环节都有精彩亮相。
  除了头脑风暴,不少参会代表认为,惠州的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经验值得推广和参考。
  记者盘点发现,我市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统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统筹城乡保护与发展、统筹全域生态系统全要素保护、落实省市联动建设生态环境等经验得到参会代表和群众的高度认可,尤其是编制实施《惠州市自然资源资产清单管理及生态资产(gep)核算制度》和《惠州市自然资源资产绩效评价办法》的做法得到高度赞赏。惠州蓝、东江清、生态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融共赢等“惠州成效”受到充分肯定。
  绿色惠民
  每年新建一批森林公园和城市园林
  绿色发展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绿色多不多、河水清不清、空气好不好,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今年植树节当天,全市有9.157万人参加义务植树,植树45.834万株。我市通过持续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打造了“绿谷”、养护了“绿肺”、强壮了“绿肾”、贯通了“绿脉”。
  让我们来看看这道屏障都有些啥:3座名山打造成了 “生态绿谷”、“森林氧吧”;每年新建一批森林公园和城市园林,努力实现城市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高标准推进潼湖湿地公园、惠州海洋生态公园、考洲洋海洋生态公园建设;对两江四岸进行林相改造提升,完成10余条生态景观林带建设……
  坚不可摧的绿色生态屏障,正让惠州人成为“绿罐”里长大的孩子。
  2014年,我市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的59座城市之一。我市以开展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为抓手,制定实施河涌整治5年规划,计划5年投入100亿元全面整治市区14条河涌。
  “十二五”期间,惠州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保持90%以上,空气质量在全国重点监测的大中城市中稳居前十,其中2015年、2016年全国空气较好城市中惠州均排第三。
  “生态环境是一条大船,每个人都在船上,都不是旁观者”。其实,要真正让生态环境焕发新的活力,除了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执政者保持绿色发展的定力外,更需要每个人的真心参与,凝聚更加磅礴的“绿色力量”。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黄晓娜 通讯员惠环宣本版图片 本报记者王建桥 摄

雨水“退场” ,本周春光无限好
钟祥市公安局助力贫困户“迁户”
《陕西日报》要闻版刊登市质监局王栓兴事迹
桃源郑家驿中学两位教师获县一等奖
吕雄伟一行考察南宁园博会杭州园项目
惠州蓝天白云常相伴 生态丽城美如画
南宁园博会天津园项目竣工
阳光书院杯“做文明有礼十堰人”主题征文暨绘画大赛启动
济阳入选全省建筑业10强县
茂名环保重拳出击 查处三家严重涉污企业
拆违补绿塑美景 改善环境惠民生
涞水县集中培训政协委员和工商联执委
@丽水31.52万城乡居民!政府又给你们加钱了,过几天就到账!
王加关出席全市基层文化工作座谈会
社区开"银行" 居民志愿者存时间
气温上演穿越剧21℃的天儿要来了
轨道交通越江隧道国际论坛在汉举行
监察大队整治渣土车揪出一名逃犯
弘扬劳模精神关爱劳模健康
鼓楼警方一日接到两起微博“好友”私信求助买机票诈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