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建义 特约记者 牛晓婉报道:“以前种地全凭感觉,现在种地靠科技,有了农业物联网,实现了实时定量精确信息化种植管理,省时省事又省心。”在长治县红都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负责人陈雪亮介绍说,通过电脑中枢操控,不仅可监控温度、湿度,还实现了水肥一体化、蔬菜病虫害远程诊断等,立体化、多功能、全方位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在这里大显身手。
一台电脑,一个控制箱,一部智能温室物联网采集器,通过实时监控系统,只需按动开关,就能调控大棚日照,轻点鼠标就能掌握水质数据,扫描二维码就能了解花卉的日常管护等情况……随着物联网等一系列新技术的逐步推广应用,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智慧农业”场景,如今正在长治县蔓延,并逐步成为现代农业的新亮点。
在助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治县始终把农业摆在基础地位,按照“稳粮、扩经、提质、增效”的原则,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持续加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力度,构建具有该县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特色农业。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的特色农业在这片沃土上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着农业经济快速增长,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新常态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的必然举措。长治县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各部门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从市场准入、税费减免、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打好“组合拳”,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据了解,今年以来,长治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目标,深入实施“3111”工程,大力发展生态林、干鲜果经济林、中药材种植、观赏性经济作物等产业,力争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落实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为做好此项工作,长治县将乡村振兴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依托当地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以农旅融合为重点,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因地制宜,流转土地近万亩,种植了油葵。八义镇北楼底村和师庄村地势相连,今年北楼底村流转土地200亩,师庄村流转土地400亩,在连接两村的公路沿线50米种植了向日葵,给周边农民带来了两大好处:一是葵园游客量增加了,周边农民提供服务业配套,同时土地流转给集体,租金照拿;二是葵园日常维护管理所需用工都是周边农户,工资照领。当下,周边不少农民已享受到种植向日葵带来的甜头。
贾掌镇会里村“绿油油”和“悠然时光”两个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在西岭山东部,连片流转土地570多亩,主要以发展果树种植、树下养殖、蔬菜种植等高附加值农产品,作为农业调产主攻方向。通过“种植—养殖—种植”循环经济模式,多元化经营,生产有机绿色优质农产品,打造乡村田园风情,吸引人们前来休闲度假,同时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改善乡村环境。
琚寨村的农家乐古窑洞,中村的葫芦文化创意园、绿色无公害私家定制菜园,北张村的榛子园、有机红薯等农业特色产业均已初显成效。“家乡越建越好,生活越来越好,感谢党的好政策。”苏店镇东贾村在外打工多年的郝芳看到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真诚地道出心声。她准备和朋友一起在村边开个农家乐,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等条件回乡创业。
值得一提的是,长治县正在大力培育发展的100个农业产业园,创建的100个美丽宜居乡村如火如荼推进,将通过发展壮大一批集特色产业、休闲产业、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农业公园和田园综合体,逐步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势品牌流动聚集,推动产业生产规模化、园区集约化、企业集群化,形成“大龙头带大基地、大基地带大产业、大产业带大发展”格局,辐射带动更多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真正实现田韵、村美、乡亲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
何云烈士女儿徐如珍昨领到烈属证
我市举办第七届公众科学素质知识竞赛
周口市召开决战80天坚决打赢全市蓝天保卫战工作动员会
真抓实干勇立潮头推进全市高质量发展——专访市发改委主任朱伟
四川11条国省干道水毁 暂无法预计通行时间
生产规模化园区集约化企业集群化
扬州市城乡建设局通报建筑施工扬尘治理工作情况
涧西区委宣传部组织党员干部重温入党誓词永葆党员本色
南通最大能源托管项目 肿瘤医院“煤改电”启动
心系千亩水产农业基地
市环保局党组书记吴中军同志开展扶贫慰问活动
市护路办组织开展慰问护路中队活动
利津县委书记成秋林深入一线查看灾情指导抗灾救灾工作
跟踪服务促生产 出台政策抓转型丹江口工业经济全线飘红
我市6家培训基地和工作室荣膺“国字号”
第43期《星期三政民互动》活动通告
三水区176名无职党员的述职会
创新模式 普陀山朱家尖景区启动管理服务“5+1”
泉州首支民兵应急营成立
南山卫监举行信息宣传专题培训 提高执法人员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