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阳县积极实施乡村振兴工程侧记
本报通讯员 王伟
入夏以来的略阳县,千沟万壑一片葱茏,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用时下流行的航拍空中俯瞰,一片新绿中接官亭镇亮马台村光伏农场格外耀眼,整齐划一的太阳能光伏板在阳光下泛起点点星光。
村民杨志刚是这个光伏农场的受益者之一,谈起家门口的变化,他说:“以前,我家种植油菜、黄豆等传统农作物,收益不高,销路也不好。现在,村里建了光伏农场,不仅每年有8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还能在太阳能光伏板下套种艾草,湖北一家公司定期会收购,销路不愁。”对于这里热门的乡村振兴话题,能守着家乡轻松挣钱是他的期盼。
作为典型的陕南山区县,秦岭大山里的乡村振兴怎样搞?地处秦岭南坡的略阳县的做法是:产业打底、精神引领、文化塑魂。
振兴产业 留住青山涵养“金山”
未来的乡村什么样?在中央勾勒的乡村振兴宏伟蓝图中,产业兴旺被放在第一位。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然而,对于地处大山深处、资源贫瘠的略阳而言,这一目标并非唾手即得。
海拔900多米的横现河街道办事处跑马村山顶,90后大学生冯翠萍正在进行一场华丽的“冒险”。
4年前,已经走出大山,在东部沿海城市安身立命的冯翠萍毅然返乡,开始了改变家乡山村的再次创业。从一名都市白领到职业农民,她的2000多亩核桃种植示范园去年开始挂果,树下套种的柴胡、玉米、土豆、油料牡丹、乌鸡等种植养殖项目,让过去经济价值不高的荒山坡地正逐步成为“金山银山”。
“谁说青山不养人”。几天前,冯翠萍将自己的微信名改成了“小农女”,铁下心要当一名新农人。
冯翠萍的选择看似“冒失”,却并非一时脑热。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过去略阳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壮大始终与矿产资源相依相偎。唱过甜头,也吃过苦头之后,围绕乡村振兴进行的转型升级就成了全县的头等大事。冯翠萍说,自己抓住的正是这股强劲的“东风”。
“过去是靠山吃山,吃的是老底子。现在是养山吃山,吃的是生态饭。”对于乡村振兴,略阳县委书记杨瑞良认为,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乡村振兴的关键就是产业要兴、农民要富。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是要扬长避短,从过去“卖资源”变为“卖生态”,让绿水青山成为“幸福靠山”。
“十比十看”激励志气培树新风
曲曲弯弯的309省道,连接着陕甘两省。沿着路、顺着沟,该县金家河镇的多数行政村就分散在路两边的山山峁峁上。尽管地处大路边,但惠家坝村却仍是县上挂名的重点贫困村。
傍晚7时整,炊烟还没散尽,大路边的惠家坝村徐家沟组组长徐冬家的院子就热闹起来。40多户“当家人”端着小板凳三三两两聚在院子,准备参加村里第二季度的“十比十看”评议会。
“按说今年应该出去打工挣点钱,但一直‘架不起势’。自己评的话,在致富决心方面还不足,该扣5分!”村里年轻人赵亮说。因为家里条件还不错,上半年他偷了个懒没出门,评议会的自评环节他为自己打了“差评”。
“你小伙说对了,出门说不定还能找个媳妇,这次扣10分都应该。”60多岁的邻居李金莲顺势接茬,引来大伙一阵大笑。
“十比十看”活动是今年该县扶贫扶志工作中的创新动作,通过“比脱贫志向,看致富决心;比产业发展,看脱贫步子;比示范作用,看带动群众;比政策知晓,看遵纪守法;比精神面貌,看衣着形象;比庭院卫生,看住宅环境;比文明素质,看弘扬新风;比邻里团结,看互帮互助;比孝老爱亲,看家庭和睦”为内容的“十比十看”,重点引导群众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与以往开展的宣讲、教育为主要形式的扶志活动不同,“十比十看”直接与村民积分制管理挂钩,将全体村民纳入评选范围,每季度末评比一次。评比成绩好的,可上村内“内生动力”的红榜,优先推荐“道德模范”“文明家庭”“自强之星”等,还可根据积分多少在村里的“爱心超市”兑换化肥、电饭锅、电磁灶等物品;评比成绩靠后的,则要被推上村里的黄榜,通报批评。
“乡村振兴关键是人的振兴,作为全市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深度贫困县,激发广大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让他们在乡村振兴中不掉队,才能真正补齐乡村的短板,使农村成为广大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杨瑞良说。
记住乡愁 传承故土文化
钱袋子鼓了,新房子建了,是不是就意味着乡村振兴了?嘉陵江岸,青山绿树环绕的徐家坪镇明水坝村正在探索一条新路。
在村口,一面描画着当地6位古乡贤生平的文化墙和一块镶嵌着6位新乡贤照片事迹的“乡贤榜”,与翠竹青青的“乡贤林”、茅草加盖的“思贤亭”一起,让村子充满了“思贤向贤”的独特文化氛围。
乡村也需要内外兼修,富了的乡村,还需要给他铸魂。该镇党委书记郝舒宇认为,乡村振兴的一项要义正是在于文化,在于乡贤。只有厚植乡贤文化,守望乡土情结,才能留住美丽乡愁。
嘉陵江顺流而下,海拔900多米的山顶,白雀寺镇木匣沟村散落山尖,直到一年前镇村公路才修到了山顶。因为相对闭塞,这里至今还留存着许多传统文化的印记。
村党支部书记谢林山是当地端公戏的传承人,这些年他一直在摸索:组建传统文化公司,将村子和周边一些传统艺人收归“旗下”,采取组团表演的形式将过去无人问津的“老把式”推向市场。
72岁的王金宏是谢林山发现的民歌“素人”。他说:“虽然没有人教,但我从小就会唱山歌。”70岁高龄才“出道”,王金宏现在大部分时间到处演出。“演出一天给100元,吃了喝了,还能看看外面的世界,跟旅游一样。”王金宏乐得合不拢嘴。
民歌《抬工号子》、端公戏《霸王鞭》、唢呐独奏等特色鲜明的节目一经推出就受到人们的欢迎。去年谢林山主导的项目被市政府纳入政府购买文艺下乡项目,已累计到全市各县区演出110场次。
“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改变乡村的面貌,该县乡村振兴的大幕正徐徐拉开。
眼睛只会向上看,为民走心难
长沙一特大网络诈骗团伙诱骗受害人向虚假期货平台投资被捕
【朝阳区】区妇女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东港一七旬老人自编自排新春节目 “跋跌”绝活来压轴!
金寨地税局举办“十九大在我心中”主题演讲比赛
乡村振兴的山区探索
名山区法院开展“重走长征路重温入党誓词”主题教育活动
滁州市政府办街头“双捡” “热”情不减
我市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和项目需求信息征集
亲历“公办民校”(初中)市本级区域招生:有了更多的机会
昆明市涉侨、涉台、涉外工作联系会议提出 推动昆明与海外华文学校交流合作
涪陵区优化产业升级配套 守护生态奏响绿色发展“交响曲”
市慈善基金会等7家单位主办的“温暖送三岛”慈善活动在崇明举行
“发展经济林助力精准扶贫”吕梁研讨会召开
平和琯溪蜜柚暨白芽奇兰茶推介会在呼和浩特举行
宝山创建公厕“爱心妈咪小屋”关注母婴需求
沐川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接受专家评审
株洲县法院集中兑现106万执行款
焦兰生会见中国工程院院士谭久彬一行
好消息,瀍河城市书房上新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