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报传媒集团记者 李啸 文/摄
【啸报导航】
又到换上薄衫短袖的季节,49岁的曹小燕最关心的便是天气预报,她怕下雨,最怕滂沱大雨突然倾盆而至。
静坐听雨,听起来诗意浪漫,但对于曹小燕的家族产业——衢江区“上方协和酒药”作坊而言,却是危机四伏。
空气中的湿度过高,很可能会让酒药的发酵走向失控,甚至宣告产品报废。
可是,雨总归要下,就像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曹小燕原先一直经营着杂货店,接手酒药作坊源于父亲曹维科住院前的嘱托。
去年夏天,“上方协和酒药”第三代传承人曹维科被查出患上肺癌,躺在病榻之上,他一直对酒药作坊念念不忘。
为了能让父亲安心看病,曹小燕和丈夫决定接管家族的酒药作坊。曹维科去世前的一个月,曹小燕曾经带着一盒用自家酒药做出的甜酒酿前去探望。
“甜!比我做得还甜!”尝了口酒酿后,曹维科很是开心。曹小燕也很激动,她至今记得,彼时父亲的眼神中似乎泛着泪花……
酒药一直扮演着药引子的角色,它释放出神奇的力量,将粮食转化为酒精。
神秘的微生物驯化术
衢北千里岗山脉中的衢江区上方镇,一度被认为是衢州人类文明起源的发祥地之一。
2000年,考古专家在上方葱口村(现龙祥村)的葱洞、观音洞遗址中,发掘出土了石器、印纹陶和夹砂陶残器等遗物,将衢州文明史推向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原始人为何钟情于上方?有人说这与当地密布的喀斯特地貌有关——天然的石灰岩,造就了庇护人类的洞穴,静静地孕育着文明的曙光。
石头山改变了衢州先民的命运,使得他们在物竞天择的丛林法则中绵延生息,而这一转折也如同一道秘符,透过千百年的血脉传承,启示着后人。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个以矿石开采、石灰煅烧、钙产品加工为主线的庞大钙产业集群,开始在上方镇崛起,并使这座小镇跻身“中国碳酸钙产业基地”序列。曹小燕身边的很多人,都被卷入了碳酸钙产业的洪流,并靠此发家致富。然而,曹小燕的父亲曹维科却不随波逐流,依然坚守着祖传的家业——尽管这也是一种白色的粉末。这些白色的粉末,通常以一个个圆形丸子的形态示人,它们名为酒药(或称酒曲)。
置于中国博大的酿酒生态体系中,酒药一直扮演着药引子的角色,它释放出神奇的力量,将粮食转化为酒精,堪称酿酒的灵魂,酒之“骨气”。
相传夏朝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吕氏春秋》记载:“仪狄作酒”。汉代刘向的《战国策》进一步说明:“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也就是说,大约4000多年前,中国人的先祖就掌握了酿酒技术,发现了酒药的秘密。
蒸笼镌刻着岁月的斑驳留痕,那“曹维科办”“80年新制”几个红字依然夺目。
酒药里到底有什么?现代科学已经揭示,酒药其实是一种糖化发酵剂,每一颗酒药都沉睡着数以千万的酵母菌和霉菌,霉菌可以分泌出酶,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加速将谷物中的淀粉、蛋白质等转变成糖、氨基酸。只需时间的流逝,糖分便可在酵母菌之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乙醇(即酒精)。
酒的种类不同,所需的酒药也不相同。自曹小燕的爷爷开始,他们家族便掌握了酒药制作技艺,成功地驯化了这些天赋异禀的微生物,他们所传承的“上方协和酒药”,专门用作酿造米酒、水酒和甜酒酿,在周边闻名遐迩、长盛不衰。
源自徽州高露亭的绝技
“上方协和酒药”作坊内热闹的喧哗声,一般是从每年的入夏时节响起,然后持续到10月份。师傅们齐聚一堂,各有分工,齐心协力完成酒药的制作。
昔日的酒药作坊,坐落在上方镇集镇横街的冷水泉井旁,这里也是曹小燕的祖宅。曹小燕回忆,自己的太爷爷曹来富来自徽州歙县,清末时落户上方镇,创办“曹钱大”商号,主营土纸的生产和销售,产品行销远至长三角地区。
伴随时局的动荡不安,曹家的纸业经营受到冲击。曹来富决定转型家业,另辟蹊径。他派儿子曹金声回到歙县,前往一个叫高露亭的村子,学习酒药制作。
曹小燕原先经着杂货店,接手酒药作坊源于父亲住院前的嘱托。
高露亭如今已经更名高路亭,隶属于歙县七都镇,这座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村,以酒药制作而蜚声在外,村庄的上空,常年弥漫着酒药的幽香,一度车水马龙、商贾云集。
曹金声从高露亭学成归来后,很快开出了“上方协和商店”,主打酒药产销,其生产的酒药,外观洁白晶莹,气息芳香扑鼻,酿成的酒,味道清醇甘甜,让人百喝不厌。
盖在酒药丸子上的“上方酒药”红印,成为优良品质的象征,买酒药就认准“上方酒药”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不仅衢州人爱买,连深圳、广州、香港、台湾等地都有“上方酒药”的忠实顾客。
“现在平均每年的销售量都在4000公斤左右,我们根本不愁没销路,就是来不及做……”曹小燕虽然接手家业只有一年多,却已经踌躇满志,她现在最迫切的愿望是寻找场地,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人享用“上方协和酒药”。
传承百年靠的是信誉
曹小燕的母亲徐元香自从嫁入曹家,就学会了制作酒药,她现在依然辅佐曹小燕打理酒药作坊。说起制作,老人风趣地说:“搓酒药就像做汤圆,只是原料不同,但过程都很相似。”
“上方协和酒药”的原料主要是上等优选的大米和上一年留下的优质酒药,两者都要磨成细粉备用。
首先,按一定的配方比例将米粉加上适量的水调拌均匀,用手掌心搓揉成直径5厘米左右的圆球。
曹小燕的丈夫使用石臼捣制的方法,研磨“接种”用的酒药粉。
曹小燕说,现在米粉已经用机器研磨替代,但酒药粉仍旧采取传统的石臼捣制。这可是一项体力和技术活,如今接过这一重担的是曹小燕的丈夫邱志平,此前他是名风风火火的货运司机。
经过木槌在石臼里的起起落落,筛网中不断流下愈发细腻的酒药粉末。接着要将粉末均匀地撒在丸子上。这个过程也被业内称为“接种”,只有“种”上了酒药粉,丸子才真正具有酒药的生命力,神奇的微生物才会“生根发芽”。
这之后,丸子们会被摆放进蒸笼盖上松针发酵,培养菌种。发酵过程常常充满未知的风险,邱志平必须时刻关注温度、湿度和时间的变化,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微生物的蓬勃生长。
最关键的发酵时间基本在夜晚,邱志平常常要夜半起床1至2次,观察酒药的生长状态,当圆球上抽出白色菌丝,宛如一颗颗雪白缠丝的蚕茧时,他悬着的心方能落下一半。
最后的环节便交给太阳。初生的菌群,需要经过阳光的晾晒洗礼,才能保持生命的长久。
曹小燕说,从一粒米到一颗酒药的完全转化,顺利的话至少需要6天时间。不过,即便全程顺风顺水,也不意味着酒药达标合格,“‘上方协和酒药’之所以传承百年,靠的就是信誉,每批产品销售前,我们都要试酒。”
最简便的“试酒”便是做甜酒酿。曹小燕的检验标准只有两条,一是足够甜,二是碗里的酒酿汁水足够多,能让糯米浮动旋转。
当然,失败的概率依然很高,一旦一颗酒药发黑或者发酵过度,很可能殃及同一批酒药,这背后就是几十公斤大米和人工付诸东流。
“父亲住院期间,总是叮嘱我,如果酒药做坏了就送给养猪场或者倒掉去,绝不能以次充好卖给别人,这也是我们家代代传承的规矩。”阳光下,曹小燕轻轻拨弄翻晒着蒸笼里的酒药。
眼前的蒸笼,镌刻着岁月的斑驳留痕,只是那“曹维科办”“80年新制”几个红字依然夺目。
看到它,曹小燕便想起了父亲,想起了祖辈,想起了肩负的传承责任。
上海闵行消防纵深推进多种形式消防队伍执勤岗位练兵活动
龙亢镇扶贫小额贷款合作企业开展中秋送月饼活动
六安二中周以和老师赴菲律宾拉允隆文化学院任教
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曾萍接待基层人大代表和群众
全囯首用超前地质预报 昆明地铁5号线17座车站开工
衢州非遗纪录17:问酒哪得香如许,神奇药丸定乾坤
城北刑警打掉一盗窃团伙 抓获三名嫌疑人
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蓝天白云相伴 本周秋高气爽
全市生态扶贫年度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关于受理社会各界对国家开发银行资产安全监督举报的公告
全市“文网卫士”昨日集中“充电”
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迎“省考”
【温暖河南】守护冯庄的冯保恩
市领导督查调研工业园区固废渣场建设情况
姜建军:为群众提供更优质医疗服务
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加强动物保护侧记︰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
餐饮店关门装修一年 店家联系不上 卡里还有钱
省脱贫攻坚指挥部召开会议
和县西埠镇:儿童之家开展“传递绿意 温馨我家”绿植认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