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背村“红色小道”的传奇


古城堡里存留的院落老屋是当年的中共地下党的情报点。
山坳里的红色革命小道。
合浦县曲璋乡的塘背村,是一个有着500年历史的客家古村落,也是北海著名的革命老区村。在革命战争年代里,中共六万山地委和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第四支队就是在这里宣布成立。
塘背村背靠大廉山山脉,面临六湖垌。塘背村的客家祖先自明代中叶便从中原来到这里,先辈们充分发挥中原农耕技术的优势,利用山沟流下的山泉积水,在山坡筑坝修建山塘(客家方言,修建在山脚下的微型水库为山塘)作为农耕灌溉及生活水源。山塘蓄水开源之处,被称之为“山塘口”。依凭着水源之利,将村庄建在山塘的后侧,而在客家方言中,称“后面”为“背”,因此,就山塘后侧而建的村庄也就沿称为塘背村。由于“塘”、“堂”相谐,“塘背”也俗称为“堂背”。
得水利之便,又有开垦六湖垌的肥田沃土耕作,塘背村人丁繁衍兴旺,村场发展迅速,不但建起了一座座的四合庭院,还修造了规模宏大的客家土围城,塘背村因此有“塘背院”之称。在老一辈村民的记忆中,塘背村每一个地方,都有着一段难忘的往事,都有一个传奇的故事,更有壮烈的光荣。
六万山地委和第四支队在此成立
塘背村是中共合浦党组织最早开展革命活动的老区村庄。
1939年3月,中共合浦县中心县委在公馆区建立区委会,公馆区委会建立后,相继建立了龙颈村和东成乡7个党支部,东成乡的党组织就来到了塘背村开展革命活动,此后,塘背村就成了中共地下党组织隐蔽活动的革命堡垒村。当时中共合浦党组织的领导人如谭俊(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第四支队政治部主任)、张进煊(合浦县委书记)、卢传义(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第四支队二十四团参谋长)、陈铭璧(公馆区武工队指导员)、廖世津(武工队长)等都长时间到塘背村开展革命活动,秘密组织革命武装。陈铭璧还带领塘背村的陈炳钧、陈洪达和陈铭武等人在一起“杀鸡歃血”宣誓参加革命,永不变心。塘背村的乡亲还把村里用于防匪自卫的6支步枪、4支驳壳枪,赠送给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二十四团,支持革命武装斗争。
由于塘背村依山傍水(六湖水库的前身是鸭嫲江),有着便于隐蔽活动的地理环境条件,更主要的是有着深厚的革命群众基础,中共合浦地下党领导的武装队伍,也就经常在塘背村活动休整,一些重要的会议也曾在塘背村召开,因此,在塘背村留下了许多战斗故事和革命遗迹。
特别为村中老一辈津津乐道的是,1949年3月15日,中共钦廉四属特派员陈华根据粤桂边区党委指示,在塘背村山塘口召开六万山区党政军领导干部会议,传达中共华南分局和粤桂边区党委关于成立六万山地委和建立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第四支队的指示,宣布六万山地委和第四支队成立。陈华任六万山地委书记兼第四支队政委,符志行任第四支队司令员,谭俊任第四支队政治部主任,陆新任第四支队参谋长。中共六万山地委的成立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区纵队第四支队的建立,标志着钦廉地区党组织的指挥中心从六万山纵深地区转移到六湖垌后,工作的重心也将转向迎接大军南下,夺取城市。因此,塘背村的老一辈人,在今天提起当年革命武装斗争的光荣历程时,无不充满着自豪和向往。
革命的“红色小道”
塘背村的老生产队长陈洪绪,是一位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退伍军人。提起当年共产党领导的武工队和游击队在村里活动的遗迹遗址,他述说起来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其中最令他难忘的,就是设在山塘口土围城内的一个交通情报点,因为这个交通情报点的交通员是他的一个叔伯,小时候他到这个交通情报点玩耍时,经常看到这个叔伯和武工队、游击队的队员在屋里开会,或迎送接待过往的中共地下党交通情报员。他还听叔伯们说,当年的军事特派员陈华就是在这里召开会议,宣布成立粤桂边纵队四支队的。陈洪绪一边说,一边带领我们来到了他所说的,曾经作为交通情报点的叔伯住处旧址。
陈洪绪叔伯的住处旧址,就是在土围城的禾庭(晒场)边,是一栋紧靠着城墙内侧建起来的夯土墙的五间连体楼房。由于1959年国家修建合浦水库时,塘背村土围城属于库区水淹的范围,原来居住的村民已经大部分由政府迁移到其他地方安置,土围城的大部分被拆除,只剩下靠近山脚的少数围墙和这栋楼房没有被全部拆除,没人居住加上年久失修,屋顶部分基本破损,只有一位留守老人居住的两间还相对保存原状。
陈洪绪指着楼房旧址告诉我们,这就是当年其叔伯的交通情报点。当年,这里是土围城出入的必经之路,从正门出去,前面就是六湖垌,从后门走,就可以直接上到屋背岭,进入深山老林。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一条山沟直接通到山塘口,下雨的时候,山上的雨水就顺着山沟流入山塘,由于水分充足,山沟两边都长着茂盛的灌木丛和老树,把整条山沟都覆盖了,形成了一条非常隐蔽的上山通道,遇到国民党军队来清乡围剿突袭的时候,村里的革命群众就会带领武工队、游击队和地下党组织的工作人员,迅速的钻入这条山沟上山。这条隐蔽的山沟因此被武工队、游击队队员称为“革命的红色小道”。陈洪绪小时候也曾跟着转移的队伍,钻进山沟上山。
拉起了“革命的红色小道”的话题,村里的另一名老人陈铭就更是热心地提出,要带领我们一起去看红色小道。随着陈铭就老人转出围墙角,就来到了路边一处被混凝土预制板半盖着的水沟洞口,陈铭就老人指着洞口说,这就是山沟连接山塘的入口了,这个入口原来是很宽阔的,由于现在修路、建房子挤占了场地,这一段山沟才被盖了起来,看不出原貌了。为了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山沟的状况,陈铭就老人带着大家沿着沟边,一边拨开草丛树枝,一边探索着往山上走,越往山上走,一条狭窄的峡谷也就逐步地出现在眼前,在茂密的草丛树枝覆盖下,如果不是有人指点,那是很难发现这条山沟的。从山脚到山头,这条狭窄的峡谷约有十来里长,真是一条天然的隐蔽通道!
提起塘背村革命群众在战争年代的英勇事迹,陈铭就老人一边为大家讲述沿着山沟上山的曲折艰险,一边回忆起当年的武工队、游击队进村驻扎时的情景:武工队、游击队进村驻扎或路过时,都不会进入老百姓的房子里的,都是集中在禾庭上或树下休息,甚至是露天宿营。正是这样一个处处以老百姓的利益为主的军队,才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戴和舍命相助,因此才有了塘背村“革命的红色小道”存在的革命内涵。
革命烈士之墓
陈铭就老人还向我们讲起了他少年时亲身经历过的,被国民党军队两次“清剿”的情形。
一次是国民党当局发现了中共地下党游击队员到塘背村活动,于是派出军队前来“清剿”。而在国民党军队进村之前,中共地下党游击队员已经得到村里革命群众的通风报讯潜出了村外。国民党军队抓不到人后,老羞成怒,就把全村的男人都赶到禾庭(晒场)集中看管,还在路口架起了机关枪,威胁村民如不交出地下党游击队员,就要拿村里的男人来“抵数”。面对敌人的枪口,被抓的全村的男人都没有屈服而讲出地下党游击队员的去处。长时间僵持之下,国民党军队害怕地下党领导的武工队和游击队闻讯前来解救,于是乱抢一通之后就离开了。
另一次是1947年6月,时任国民党政府合浦县长何廼英趁粤桂边人民解放军24团东进廉江,大廉山的革命武装力量分散薄弱之际,率自卫大队围攻东成乡山口村。在敌人大部队的围攻下,村内革命民兵顽强抵抗了两天三夜后突围。在这次战斗中,民兵牺牲十一人,全村房屋被烧毁。
村里的老大爷还告诉我们,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十一位民兵就葬在离塘背村不远的山腰上。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的村民为牺牲的民兵修建了烈士墓,后来又把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建立新中国而牺牲的宗亲烈士英魂共三十六位集中在一起筑墓立碑,岁时祭祀悼念,以励后人,其中就有塘背村的六名革命青年烈士。
听了老大爷的讲述之后,我们专程来到了这座“革命烈士之墓”前。“革命烈士之墓”坐落在青翠拥抱的半山腰,墓园没有特别的建筑,就和当地最常见的白灰坟包一样。不同的是墓台前所立的墓碑,正中竖刻着“革命烈士之墓”的铭文,碑正面铭刻着三十六位烈士的英名。墓碑的两边则刻着手写体的毛泽东的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墓碑的上方镶嵌着一个红五星。墓台前还存留有祭拜时烧奠的蜡烛和花圈,从痕迹上看,拜祭的时间过去不久。战争的烽火硝烟已经远去,但英雄的事迹和精神永存于山川大地、江河流水之间,见证着岁月的光荣和革命理想的永恒。
来源:北海晚报

切实抓好问题整改 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
南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河东水厂3.0万t/d应急水源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一次公示
白马街道开展“两癌”免费筛查宣传
十一小客车高速免费通行 收费站设小客车免费通行专用道
1-6月巴中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办理各类政务服务事项379万件
塘背村“红色小道”的传奇
长春市儿童医院药剂科药师赵超越2月8日做客QQ群
京东集团济宁“亚洲一号”项目落户高新区
新军屯镇强力推进当前重点工作
地铁3号线两站点今起爆破围挡 采取临时道路交通限制措施
马国强在恩施州调研强调 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
定了!泸州电视台高清频道9月3日正式亮相荧屏
月湖:诵读红色家书 传承革命精神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构筑坚强战斗堡垒
长春至深圳高速公路(G25)浙江建德至金华段工程土建施工TJ5[E3300000001000343004002]中标候选人公示
美国控枪运动迎来转机?两党态度截然不同
汨罗召开村(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现场推进会
红安国庆黄金周旅游业火爆
鹤城健美选手斩金夺银
市国土局开展义务植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