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多年的开封矾楼要重新定位“横空出世”了!这座复建于1988年至今已有30年历史却“歇业”多年的北宋著名建筑,能否通过充实完善,尽快打造成为一座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楼,开封市民怀有很高的期望值。
说到名楼,最近爆出郑州要在夕阳楼原址重建这座唐宋名楼的消息。据称,夕阳楼为中国唐宋八大名楼之一,曾与黄鹤楼、鹳雀楼、岳阳楼等齐名。无数文人墨客骚人雅士曾登此楼并留下美篇,唐代诗人李商隐“上尽重城更上楼”的诗句写的便是这座楼。
必须承认,矾楼也好,夕阳楼也罢,其本身就是一个与地名和历史人物有着密切关联的历史文化符号,都承载着一页历史,诉说着一段或美丽或哀婉的故事。对人名、地名、建筑名、街道名的发掘和彰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利用这些历史文化的载体,打造一座城市的名片,传承一座城市的文明。
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故事就是历史,就是文化,历史文化就是我们这座古城的财富……
古地名彰显厚重历史
最近,60万字的《开封老街志》和63万字的《开封人物志》由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纂,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让人们读到了厚重的开封以及名字背后的故事。
一座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通过什么样的载体留给外地客人?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恐怕莫过于地名了。每逢旅游旺季,笔者总能接触到不少对开封历史感兴趣的外地游客“按图索骥”,寻找北宋艮岳所在地、询问李师师府所在地这种现象。然而,令他们感到遗憾的是,这些地方往往要经过费力寻找和询问才会得出结果。当前,如何才能将八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开封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通过地名体现出来?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近年,我市城区改造力度加大,道路建设不断增加,各种新的路面、街名层出不穷。虽然在新地名方面,历届市领导和有关专家学者做了不小的努力,但毋庸讳言的是,目前仍有许多街道和建筑物的命名不能尽如人意,以致留下新命名的地名或因大而空而失去地方特色,或因新地名与所在地点没有地缘关系而造成不便辨识、不易找到的遗憾。在新街道等地名的命名方面多考证、多研讨,给新地名一个既恰如其分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称,是展示开封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提高对外地游客吸引力的需要,也是宣传开封,扩大开封知名度、美誉度的需要。在这方面多下一些功夫是必要的。
华夏大道到底是哪条道?作为开封人包括许多“老开封”,恐怕很难一口说出。但要说机场北路,恐怕没有几个人不知道!在开封,诸如此类缺乏地域特色和定位功能的街道名称还有很多,比如复兴大道、东京大道、黄河大街等。对此,宋喜信、韩鹏等部分对本地历史文化深有研究的专家学者表示疑惑:既然近年新建的这些街道所通过的地域都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名称,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按照人们固有的地理印象,给它们既有历史文化意味又有传承意义的名字呢?已经命名的道路不可更改,但是我们能不能通过“假设”而对此类现象探讨一番呢?比如,东京大道正好穿过龙亭区北郊乡孙李唐新村,该新村原名孙李唐庄,又名逊李唐庄,是因北宋时期南唐后主李煜逊位后被囚禁于此而得名。如果把东京大道变成“逊李唐大道”,文化味儿是否会浓些?是否更能够让大家辨识这条道路的地理方位呢?如果说李煜是亡国之君,没有必要纪念他的逊位,那复兴大道穿过王口舌村,能否给这条大道起个“王口舌大道”的名称呢?“王口舌”是“王侯舍”的谐音,相传,此处位于战国时期大梁城北部,是魏国贵族聚集地,故名。而且,从明代在此建村即称“王侯舍”,后谐音为“王口舌”。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用类似的老地名为这条路命名呢?
要问开封人北土街、右司官口、营街、三教堂,甚至连土城、小北岗、马市街、杨正门等离老城中心较远的地方,开封人立即就能说出大致方位。那么,在今后的新地名命名中,如何才能做到用“文化+地名”来诠释开封厚重历史文化?首先就要做到尊重历史、回归文化,在新地名命名前首先组织我市有关专家学者进行细致考察和科学论证,从而深入挖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内容,提高新生地名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其次,要注意借用主流媒体平台,密切合作,发挥全民参与和对外宣传作用。前些年,南京市的“南京十大遗憾消失老地名”“南京十佳老地名”评选就值得我们借鉴。再次,我国不少著名成语典故发生在开封或与开封有关,其中的人名、地名也可以作为新地名命名的参考。
几年前,时任民政部副部长宫蒲光曾表示,要抓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按照中央提出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进一步做好“乡愁”这篇地名文化建设文章,深入开展“大、洋、古、怪、重”等地名乱象整治。这是我们新地名命名和传承好地名文化的指针,应该深入学习领会。
名人承载着传世佳话
一提到中国翰园,人们就会想到被誉为“文化愚公”的该碑林创始人李公涛先生;一说到开封府,人们一定会谈到刚直不阿的包拯;一到清明上河园,游客会说起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和千古名卷《清明上河图》;到天波杨府,人们会联想到历史上的杨继业、佘赛花以及挂帅出征的杨门女将等。
如今,名人文化成了景区的一大优势资源,成了演绎故事的资源和游客关注的话题,更成为景区响当当的名片。如何经过深度挖掘,让景区的名人文化更加发扬光大,通过宣传和推广名人文化为景区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我市景区需要认真对待和研究的课题。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市各景区在挖掘名人文化资源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很多景区已经在名人文化的挖掘利用上开花结果,收到效益。但记者观察发现,从进一步深度挖掘利用这种资源方面,中国翰园的做法值得我市各景区学习和借鉴。一是在打好基础、铺开矩阵着力宣传名人文化、增强景区持续发展后劲方面,该景区各项工作做得较为扎实。该景区成立了河南省孔子学会、出版社、书画院,出版了报纸和多种碑帖。随着中国翰园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为名人文化的宣传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在弘扬名人文化尤其是弘扬“公涛精神”方面,该景区除了充分利用媒体、碑刻、旅游衍生品等多种渠道对“公涛精神”进行全方位宣传外,还利用戏剧、研讨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名人文化宣传好。随着大型现代豫剧《翰园春秋》的公演和该景区“文化愚公,警示之举,人间仙境,旅游名胜”广告词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公涛精神”和中国翰园景区。三是通过挖掘和升华名人文化,丰富景区内涵。几年前在我市举行的河南省孔子学会“公涛精神”研讨会上,来自省内的50余名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就“公涛精神”的内涵和价值意义进行深入探讨,除了总结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屈不挠等多方面的精神内涵外,大家还从李公涛先生身上看到儒家风范和国际主义精神等“公涛精神”的文化内核。随着“公涛精神”内涵的不断丰富,中国翰园景区的文化内涵也会更加丰满。可以想见,随着时光的推移和历史的传承,李公涛带领全家自筹资金发起创建碑林的故事就会连同“李公涛”的名字一起成为留给后世的传奇,这样的精神力量有利于该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会为景区带来无尽的发展后劲。
名人文化是旅游景区的灵魂,具有较高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原生动力。只要景区注重把握名人文化,并通过挖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背后的旅游价值并注入新的内容,就能够让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广大游客中产生广泛的影响,从而增加景区的旅游魅力,对游客产生出意想不到的吸引力。随着意识的增强、挖掘的深入、挖掘手段的多元化,我市景区一定能够产生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为我市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积蓄能量,助推开封复兴早日实现。
说到开封新区的18条大街命名,社会各界有诸多议论。有一种观点认为,用开封历史文化名人命名这些街道并在每个街道的开阔地带竖起名人塑像,更能彰显开封厚重文化。
作为大宋都城,开封的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宋文化资源是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企及的。大宋文化的重要载体,少不了那些历史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里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文化名人。以他们的名字命名古城街道,与开封历史文化名实相符,而且突出了开封的地域特色。王安石大街、欧阳修大街、苏洵大街、苏辙大街、曾巩大街、黄庭坚大街、蔡襄大街、苏东坡大街、范仲淹大街、米芾大街、李清照大街、柳永大街、寇准大街、张择端大街、包拯大街、司马光大街、沈括大街、岳飞大街、司马光大街等大街命名后,再通过某种方式配以相关历史人物介绍,肯定能够为开封的知名度、美誉度加分。正如人们看到杭州西湖的苏堤、白堤,就联想到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留下的美名和佳话一样。
苍溪县扎实抓好岁末年初安全生产工作
我市举行老干部公益法律服务活动
创建文明城市知识100问(十一)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议
马鞍山技师学院“送教上门”服务企业发展
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市领导调研安全生产工作
市领导调研东河区基层党建工作
薛占海宣讲全国两会精神
刘奇: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花溪区人大常委会2018年第16次党组(扩大)会议暨第36次主任会议召开
市统计局认真贯彻落实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第八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
文明祭祀渐成常态 扫墓还望守住“清明”
六论落实“一方案十专案”推动商丘高质量发展
四平市工商局铁东分局2018年许可信息公示(6月21日-6月27日)
临沂雕塑公园百年国槐被修复 留住“绿色历史”
韩文彬作品展在京开展
男子“网贷”购买手机逃避还款被告上法庭
市水利局组织现场察看并筛选城乡水网整治工程
电脑组装商家多种经营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