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新闻网讯(记者 孙逊 通讯员 殷壮 杨小康)在人们的乡愁中,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石磨、石碾、老式留声机、手摇纺线车……这些老物件总会让人回想起自己的一份独有的乡村文化记忆。“这是咱们几代人吃饭、活命的家伙他们一点都不会。”“这些老物件现在还有人知道是啥,可是再过几十年又有谁还会记得呢。”在谈及乡村文化时经常听到老人们略带失落的声音。乡土中国如何构建精神家园,成了很多人思考的问题。
“我们要建立乡村记忆民俗展馆,留住老物件、好传统,让一代又一代的乡村人去了解、触摸乡村历史。”汶上街道党工委书记付天平对此有着深刻的思索。他介绍,乡村民俗记忆展馆是汶上街道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的一项重点工程,通过声势浩大的民俗物品征集,建立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储备,进而建立展馆,以期更好地留住乡村记忆,传承优秀乡村文化。
今年春节过后,汶上街道以服务区为中心,以村居为单位成立了三个专项工作小组,在街道辖区内的15个村居走街串巷,挨门挨户地上门寻访。钻棚子、爬屋顶、挖沟渠,把一件件尘封的老物件收集、整理、洁净、修缮然后登记在册。
“这些东西在别人眼里是破烂,但在我们眼里这就是独一无二的宝贝。”街道东湖服务区总支部书记张鹏指着小半个仓库的“老物件”说,它们独一无二并不是因为稀缺,而是这一件件“老物件”背后都有独特的乡村故事。截至目前,3个工作组已经在15个村居共收集石磨、铡刀、留声机等老物件500余件,基本涵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常用器物。
从“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徼福渡河星”的神话传说,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的沉沉思念;从西施浣纱沉醉游鱼,到孟母剪线的谆谆教诲,纺织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本次收集活动中,工作组共收集登记了三台纺线车、一台织布机,其中周村村民柳树云老人家的一台纺线车年数最长,特点最突出。
“这个纺车比我进门都早,在当时可是传家宝!这摇把上的缺口可不是摔的,而是干活磨出来的。”周村73岁老人柳树云说。据乡亲们介绍,以前在农村经济不发达的年代,织布、耕地是一个家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树云婶子手巧能干,一家的生活一直都过得不错。”柳树云老人的邻居邵为亮告诉记者,解放前,老人的婆婆靠着一台纺线机撑起了家里的半边天。改革开放以后,老人的纺织手艺也让这个家庭过上了相对富裕的生活。从小孩的肚兜、虎头帽,到大人的鞋面棉衣,柳树云老人自己都可以做出来。有时摇到日落西山,有时织到月影西斜,弱小的烛光下,昏暗的灯光下,都留下了老人与纺车的剪影。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时尚前卫,老式的纺线、织布逐渐失去了市场。可这台纺车老人一直都没有扔掉,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拿出来擦拭一下。
“你们把它保护起来吧,最近偷碾盘的太多了,我怕以后再也看不见它了。”正在推碾的李新正老人看到收集组的工作人员时高兴地说。李新正是街道周村的村民,今年89岁,也是现在为数不多知道这个石碾来历的人了。
据老人介绍,水坡村这个直径近两米的石碾最少有百年历史,早先时候是村民们为了方便日常所需,集体凑钱从山上买来石头打造的。碾盘安好之后,十里八村的村民都来排队用碾,几乎从早推到晚,面粉、豆饼、地瓜干等都是靠着它制作出来的。后来随着机器的普及,用石碾的人少了,石碾也因为村子建设而辗转四方,受损严重。“它就像我的老朋友,看见他就会想起我的爷爷、父亲和老伴。”李新正老人说。
“寻找乡村记忆是为了挖掘乡村文化,培育和留住乡村人才,实现乡村振兴。”付天平告诉记者,2018年以来,该街道以“存乡忆、记乡愁、兴乡村”为总体工作目标,形成了“新兴文化进乡,传统文化返乡”的乡村文化工作新格局,努力打造“开拓进取、吃苦耐劳、邻里相望、团结互助”的新时代乡村文化新面貌。
日照市争引水利资金3.06亿元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西安市“菜篮子”工程领导小组的通知
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到犍为调研检查雪炭工程建设情况
丰南区召开2018年农村工作会议
举办传统婚礼 展现徽州文化
存乡忆 记乡愁 兴乡村
青岛将开展交通安全集中整治 这7类车辆成重点
【药我说】带着药物去旅行
积极参加财务培训 做好新会计制度准备工作
新军屯镇扎实推进丰津公路沿线生态环境深度整治攻坚行动
海丰县博物馆举办的海丰籍画家陈孝能“人物画展”
青川县精准施策力促毕业大学生就业创业
赞皇县文化教育局举办学习十九大精神集中研讨交流会
全市村(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管理使用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湘阴县召开
前三季度西安经济呈现"一稳二强三优四快"特点
摩托车深夜撞倒老人后逃逸 警方凭衣服上点滴血迹擒真凶
清远市17个小区被评为“园林式小区” 是你家小区吗?
绵竹:“百年老酒”作幌子 散酒铺涉嫌虚假宣传被查
常熟重拳打击船舶污染行为 今年上半年选船检查478艘内河液货船
失而复得见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