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时代的号召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掷地有声。霎时间,全国各地“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迅速掀起,“万众创新”“人人创新”新态势加速形成。
众创中国,蓉创争鸣。站在“双创”的时代风口,成都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统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交出了一份厚重的“蓉创”答卷。
近年来,成都经济总量每年净增15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7.9%,2017年达到1.39万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长18.8%;各类市场主体年均增加35万余家。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接近1万亿元;5家单位获批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节节攀升的数据直观地反映了“蓉创”力量所带来的勃勃生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双创”星火,已在成都蓄势燎原。
10月9日,2018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将在蓉正式启幕。以此中国创新创业者的盛大节日为全新起点,聚全球之势,谋“双创”之道,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蓉创”,正为成都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奋力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注入磅礴而不竭的动力。
释放“双创”源头活水
汇入地方经济发展大潮
今年5月,成都第一季度校院企地创新活力榜重磅“出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华为数字技术(成都)有限公司、高新区分别荣居在蓉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区(市)县发明专利授权量榜首。
创新活力榜,数说成都“双创”活力,折射出的是成都打破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释放经济高质量发展源头活水的生动践行。
成都,科教资源雄厚,创新力量富集,如何从更深层次激活创新“家底”,推动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而言,意义尤重。
这场“破冰”行动首先聚焦的就是高校这一科技成果“富矿”。“西南交大九条”的印发,“撕开”了国内高校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第一条口子。西南交大的“小岗村试验”,一子激活全盘棋,迎来的是高校大刀阔斧的改革。
高校以改革激活创新主体,打破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阻梗”,成都的“声援”也从未止步,制定出台了系列政策和配套措施,在全国率先探索“早确权、早分割、共享制”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截至今年7月,试点已拓展到全省20所高校院所,超过400项职务科技成果成功得到分割确权,作价入股创办高新技术企业60余家,带动社会投资近百亿元。
做强科技创新基础支撑,提升创新创业质量效益,成都正全面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链条,整体构建以高校院所为基础、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协同、军民深度融合的城市创新体系。
全市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达到110家;规划建设10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带动高校、院所和社会资本投入超过10亿元;与知名高校、院所、企业签约项目227个,66个产业功能区实现与国内外大学签约全覆盖;2018年将突破1000亿元……这些数字的叠加,构成了一幅成都创新地图。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新经济企业是创新“快车道”上的佼佼者,成为推动城市“创新力”向“生产力”嬗变的新力量。
2013年,靠着“3万元起步”的曾途没有想到,一手创立的大数据公司数联铭品,创业3年估值达到25亿元,更在今年拿到了4.4亿元的e轮融资。
创办4年获4轮融资,仅c轮系列融资就高达4亿元,医联创始人王仕锐又带来了最新消息,作为互联网医疗领域企业,医联目前已汇集了超过43万名医生。
两家企业,有着鲜明的共性——成立时间短、几何式增长,新经济增长爆发力可见一斑。
新经济,成为大力提升城市创新力、创业力、创造力的“风口”。乘风而上,以翱以翔,成都探索建立适合创新创业的新经济管理体制机制,积极营造新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在全国率先成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聚焦“六大新经济形态”、培育“七大应用场景”,实施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暨“双百”工程……成都新经济在国内外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新潮传媒成为我市第一家“独角兽”企业,极米科技、医云科技等一批准“独角兽”企业快速发展,流量经济指数在新一线城市中排名第一。
坚持创新为本、高端引领,科技创新激发的源头活水,正汇入地方经济发展大潮。
聚合“双创”平台要素
厚植成都创新创业沃土
一座城市的生命力更多地取决于年轻人,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正在给成都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为创新创业注入蓬勃生机。
优化人才落户制度、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立蓉城人才绿卡制度……去年7月,成都“人才新政12条”发布,这是成都历年来含金量最高、惠及面最广、支持力度最大、针对性最强的人才政策,成都向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不同人才群体敞开大门。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成都的人才“吸引力”用数据说话——短短一年时间,本科以上学历落户超过23万人,70%以上青年人才在成都成功就业创业。截至今年7月,累计聚集“两院”院士32名,在新人才观的感召下,成都人才创新潜能充分激发,人才红利充分释放,正支撑起产业发展、企业需求和城市未来。
聚才用才,仅是成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建设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推动政策、技术、资本等各类要素向创新创业集聚的一个“缩影”。
着眼提供低成本、全方位、专业化的“双创”服务,载体是创新创业的主支撑。突出打造高新区“菁蓉国际广场”、天府新区“天府菁蓉中心”和郫都区“菁蓉小镇”3个众创空间引领区;大力打造“m”个双创载体集聚区,“n”个双创载体特色区……全方位构建众创空间体系的成都,已初步形成“3+m+n”众创空间体系,共建成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200家,面积594万平方米。到2022年,成都还将建成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数量达到36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到1500万平方米。
“钱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创业者关注最甚的问题。破解这个问题,成都围绕国家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创新打造金融服务平台,积极引导银行资金、创投资本、保险资金等多元化的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启动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的成都发展基金;引导组建14只、总规模12.4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通过改革财政资金传统的“撒花椒面”为“投、贷、贴”……截至2018年7月,“科创投”帮助70个项目完成投资,获得股权投资4.9亿元,“科创贷”支持1294家企业(团队)获得债权融资超过28.5亿元,“科创贴”共为1939家企业提供补助金额2.4亿元。
日益聚集的人才优势、不断健全的众创空间体系、逐步优化的投融资服务,成都创新创业平台要素正日益聚合完善,不断滋养着成都“双创”的沃土,在一片阳光雨露之下,这座城市创新创业已然气象万千。
优化“双创”环境氛围
营造创新创业社会风尚
成都的政务服务,向来为创业者所称道。这背后与成都找准制约创新发展的“堵点”、创业谋事的“痛点”,一举击中“简”与“活”的靶心息息相关。
面对“简”与“活”的命题,成都直指审批事项过多、操作流程繁琐的“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发展繁荣的“活”,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率先在高新区、天府新区开展内设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整合设立承担改革创新、科技与新经济发展、主导产业发展等职能办事机构,打破身份、职级、年龄、区域限制,实施全员聘用,加快建立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增强创新发展内生动力。
如果说良好的政务服务是推动创新创造的“基础线”,那么全社会的氛围营造则是“加分项”。
成都着力营造的创新创业社会氛围,价值创造为本质内涵。尊重价值创造,保护知识产权是应有之义,也是应尽之务。在今年6月召开的对外开放大会上,成都态度坚决,将着力打造知识产权保护典范城市。
知识产权保护对于科技创新的激励和助推作用不言而喻。围绕着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成都展开了一系列部署,取得了系列成效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全社会正逐渐形成尊重科技创新、尊重价值创造的浓厚氛围。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都展开了一场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创新创业行动,让创新创业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市民。
持续开展“创业天府·菁蓉汇”系列活动,高水平举办4届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菁蓉汇”“创交会”已然成为成都“双创”特色品牌,累计举办系列活动500余场,吸引了近700家(次)创投机构、14000家创业企业及团队,61.5万余人以多种方式参与,累计交易额超过750亿元。
一场场“双创”活动在全域范围竞相开展,弘扬创新文化,厚植创业沃土,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在成都蔚然成风。(记者 徐璨)
原标题:双创星火 成都燎原——成都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综述(上)
相关新闻1:展现创客文化 “双创周”主题列车全部上线
2号线“蓉蓉号”,车厢的装饰以蓝色为主色调
5日,今年“双创周”首列主题列车——1号线“蓉蓉号”上线。7日,3列“双创周”主题列车全部上线!其中包括2号线开行的一列“蓉蓉号”,4号线开行的一列“菁蓉汇号”,10号线开行的一列“壮壮号”。
2号线的“蓉蓉号”作为1号线“蓉蓉号”的“同胞兄弟”,“打扮”与1号线的“双创周”首列主题列车相同——整个车厢的装饰以明快的蓝色为主色调。车厢内各处都张贴有“双创周”主会场吉祥物“蓉蓉”。而“蓉蓉”是以熊猫为原型设计的玩偶,可爱至极。“蓉蓉”的形象是一只佩戴着哈雷风镜有不同颜色、不同造型的熊猫。哈雷风镜象征着勇于探索的创客精神和乐观开放的创客文化,丰富多彩的颜色元素寓意为创客追逐实现多彩的创业梦想,传递分享多彩的创意生活。地面上,“创业成就梦想”等昂扬向上的标语错落其间。成都的一些地标式建筑以剪影的形式予以了展现,表现出蓬勃发展的城市活力。
4号线主题列车“菁蓉汇号”为橘黄色系;“菁蓉汇”的字样出现在地板上、车厢内壁等处,非常醒目;“成都高新菁蓉汇,双创升级新空间”等励志标语也特别醒目。
10号线主题列车“壮壮号”整体色彩则为绿色。“壮壮”是去年全国“双创周”的吉祥物。车厢的内壁上贴满了“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的名称、时间、地点以及logo等,醒目亮眼;“高水平双创,高质量发展”“集众智汇众力,跑出创新加速度”等标语与“壮壮”一起为活动周营造出浓浓氛围。(记者 袁弘 图片由成都地铁运营公司提供)
相关新闻2:高新区创新创业企业总数达62680家 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打造双创升级版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中国西部的创新创业热土、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全力打造以“创新主体最活跃、创业资源最富集、创造能力最持久”为鲜明特色,以“国际化、专业化、众创化、集群化”为主要方向,以“大企业大集团引领、校地军民协同、国际合作开放、街道社区基层创新创业”为重点内容,以“体制改革驱动机制创新、机制创新驱动成果转化、成果转化驱动产业发展”为基本模式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打造双创升级版。
记者了解到,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企业总数达62680家,其中培育独角兽2家,准独角兽企业30家,成都市新经济重点培育企业69家,上市企业34家,股改企业57家,在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双创企业板挂牌企业915家,双创种子企业400家。
优化双创顶层设计
创新双创扶持政策
9月12日,facebook在上海举办2018 facebook海外营销峰会并发布了2018中国出海品牌50强榜单。来自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的成都尼毕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卓杭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品果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狮之吼科技有限公司4家企业也名列“中国出海品牌50强”榜单。
科技企业加速出海之路,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成都高新区三十年创新创业之路。
“优化双创顶层设计,成都高新区编制出台全国首个区域双创发展‘十三五’规划。”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全国率先突破传统的以孵化器为点、以创业街区为线的双创发展路径,大力推动以点、线、片、面相结合的“大空间、大体系、大集群”双创发展格局,全力建设国际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校地军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国际生物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国际空港科教创新示范基地四大示范基地。
创新双创扶持政策。成都高新区制定出台具有全国比较优势的“双创新政十条”,十条40款政策,其中近30款属全国首创;在全国首次对民营孵化器和政府示范孵化器一视同仁,大力支持民营孵化器提质增效,构建“大孵化”体系;设立创新创业企业成就奖、创新创业明日之星奖、创新创业优质载体奖、创新创业优秀服务机构奖。
聚集各类人才52.5万人
孵化载体总面积430万平方米
人才是第一资源。近三年来,成都高新区累计给予人才扶持资金11.78亿元。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聚集各类人才52.5万人,吸引3841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创办企业1687家;聚集海归博士(后)1200余名、中外院士19名,培育和引进省顶尖团队30个,占全省的42%;“成都人才计划”专家280名,成都市顶尖团队25个,均占全市一半以上;评选高新区“金熊猫”人才计划1150人。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高新区加快培育创新载体,孵化载体总面积430万平方米,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总数93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9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4家,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1家),重点打造腾讯众创空间、高新—成电合创空间、中韩创新创业园等二十大龙头项目。
构建全链条网络培育孵化服务体系
为企业提供精准化管理服务
构建全链条网络培育孵化服务体系。成都高新区以智慧园区建设为基础平台,以高新技术服务网络超市为全要素服务网,以产业地理信息系统和企业成长性评价系统为数据分析平台,构建“1+1+2”全链条网络培育孵化服务体系。
其中,开发应用的“成都高新区产业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获取成都高新区范围内企业完整、精确的组织机构代码及相关基础信息,建立企业数据库、主导产业企业数据库、科技企业和双创资源数据库,提供企业和资源的信息查询和精确定位,为产业分析和规划提供客观数据;“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企业成长性评价系统”通过基础势能、信用风险、创新能力、企业成长、盈利能力、管理效率六大维度,对双创企业进行多维度数据画像、测评与产业洞察,让产业管理部门更好了解产业与企业,让投资人更快了解项目,让企业更全面了解自身,以便做到企业精准化管理服务。(记者 宋妍妍)
相关新闻3:川三网络科技公司:人工智能“ceo”上岗 全球打造“无人办公室”
成都川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孙科,从公司创立至今的两年多时间里,一直处于奔跑的状态,国庆节长假,孙科随时都在公司的微信群里,与同事沟通将在10月底举行的新产品全球发布会准备工作。
位于新都工业东区蜂云谷的川三科技,是一家创办不到两年的企业,在互联网企业中绝对是年轻的存在。2017年6月,川三科技研发出世界上首款智能订单机器人——“逍逍”,成功抢占人工智能风口,产品销往五大洲,公司也从新都走出去,分别在郑州和香港设立了分公司。
香港红磡一个电脑销售铺子的老板tony,正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一条来自四川新都区的机器人简历,吸引了他的目光。在香港招一个最普通的店员,最少也要好几千港币,而且这个叫“逍逍”的机器人,管理订单、分析库存功能强大,是个生意好帮手,tony心里的算盘一打,“逍逍”正式入职。
孙科向记者形容了“逍逍”闯荡江湖的绝技,“企业负责人每天只需要通过手机,启动逍逍,剩下的事就交给它了。”接受订单、订单审批、订单打印、下单采购、一系列公司运作全自动无人化完成,逍逍的智能化水平还在不断提高,数据分析是它的强项。
tony成为“逍逍”在香港的第一个客户后,三天就带来了27家香港客户,现在香港已经有200多家客户,并且零流失。孙科自豪地介绍说,澳门经营摩托车的车行在使用“逍逍”,同时产品也成功进入了我国台湾地区的服装行业。
以订单机器人来说,一天订单处理量可以达到30000单,而一个人一天订单处理量只有500单。创业不到两年,如今“逍逍”订单机器人用户服务范围已辐射至全国19个省市,以及美国洛杉矶等,平台支撑日均订单数约15200笔,日均交易额约1120万元,服务客户数约11万家。
去年11月,孙科带着“逍逍”参加了上海举行的国际创新大赛,一举摘获top ten及人工智能第一名的荣誉。“逍逍”一战成名,资本蜂拥而至,有的提出了让孙科难以接受的条件,“把公司搬到北上广深”。“成都的创新创业环境并不比一线城市差,‘逍逍’在这里诞生,也会在这里成长。”孙科说。
今年初,孙科接到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创新创业大赛的邀请,“这是‘逍逍’在全球创新中心的一次亮相。”在新都这片创新创业沃土的倾心培育下,“逍逍”站在了商业bi、人工智能、无人办公、区块链四大风口,发展前景一片看好。“公司今年有很多发展计划,搭建专门招聘机器人的招聘平台,开发更多企业管理功能的机器人。”孙科信心满满。
不只是智能订单机器人,孙科的川三科技目前正在开发会计机器人、企业安全卫士机器人等更多的多岗位多形态的岗位应用机器人。“互联网现在比的就是速度,看谁快,谁走在前面,就能占领先机。”孙科说,“当对手企业们还在研究我们的订单机器人的时候,我们已经在开发下一款智能机器人了。”(记者 洪继东)
鄞州碧城社区连续四年为老人办年货展
陕州区发展现代农业精准推进脱贫攻坚
通江二中:“六个一”筑牢教职工思想防线
2017年深圳市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功能室改造、装修项目招标公告
杨懿文到涟源和冷水江现场督办中央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工作
成都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综述
万山区召开年度纪检监察工作会议 持续正风肃纪 营造风清气正
酒后犯糊涂,男子错把服务员当旧爱
市领导开展“七一”走访慰问活动
省科技厅来淮开展省级现代农业科技项目绩效评价调研复核
金禾软件正式入驻安徽省地理信息(马鞍山)产业园
永州市政府召开第20次常务会议 研究“六大战役”等工作
高铁西站站前广场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拉开帷幕
省扫黑除恶专项督导组进驻江门
李屹:夯实基层文联基础 繁荣民间工艺创作
农村电商职业技能竞赛 在桐城举行
黄振宇:七绝五首
电网负荷今冬首创新高
我市开展水稻种植机械化阶段性考核工作
应城一项专利荣获全国发明专利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