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技》
全媒体记者 岳蔚敏
2017年是开封“文化+”战略深入推进、蒸蒸日上的一年,对于我市杂技事业而言,这是开拓的一年、奋进的一年,也是收获的一年。在年终岁尾之际,开封市杂技团捷报频传、喜事连连:由该团为主体申报的杂技剧《槐树爷爷》,已确定为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11月20日,“中国杂技之乡”花落开封;11月28日,在河南省第五届杂技“百戏奖”暨第十届杂技大赛总决赛上,开封市杂技团一举夺魁,获得2个节目金奖、2个编导奖、1个服装奖。
如此沉甸甸的荣誉,让每一位开封杂技人喜不自胜。回首这即将过去的2017年,开封杂技人不忘初心,从文化传承到创新继承,以其独特的古城文化底蕴为依托,快速崛起为杂技界的傲娇新品牌,用让人叹为观止的技巧融合文化创意创新之美,难其“技”美其“艺”,走出了一条从传统到创新的“蝶变”之路。
用创新浇开古树新芽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败,也不会有随随便便的成功。要一窥开封市杂技团的破茧成蝶的秘诀,还得从开封杂技人的日常说起。
拿顶、跟斗、形体、压腿、开胯……12月1日一大早,记者来到开封市杂技团,便见到了这样一幕。尽管这些演员刚刚从在濮阳召开的河南省第五届杂技“百戏奖”比赛现场回来,但他们却没有休息放假,依旧像往常一样早早地起来训练。
杂技对学员要求比较苛刻,柔软、力量等身体素质又非一日之功,腰腿一寸寸地下压再下压、韧带关节拉伸到极限、一个细小动作长年累月重复千万次……一位名叫刘智威的演员指着头顶一块硬币大小的老茧说:“刚开始一点点地磨、一点一点地压,头特别疼,过程是很痛苦的,到现在头上这一块没有头发,都秃了。”
开封市杂技团的指导老师庞红琴、齐宁宁告诉记者,学杂技太苦了,一般人坚持不了。舞台上每个精彩瞬间都是他们在汗水和泪水中一次次挑战极限的结果。
11月28日~29日,河南省第五届杂技“百戏奖”暨第十届杂技大赛总决赛在濮阳召开。这是一场人与自然、力量与优美、艺术与智慧、传统与创新、惊险与刺激完美融合的视觉盛宴。决赛现场,风格不同的节目逐一亮相,让台下的观众目不转睛,时而为杂技演员高难度的动作紧张地握紧拳头,时而为演员们的娴熟技巧鼓掌。
灯光渐渐暗淡,伴随着音乐,来自开封市杂技团的21位青年演员走向了舞台中央,给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杂技节目《顶板凳》。
一个人,21只板凳,板凳叠起来有2米多高、3米多长,总重量达80公斤——这个名为《顶板凳》的传统杂技节目,不仅要求演员用头顶“板凳组合”,而且还得做出旋转等高难度动作,阵势壮观、表演惊险令众多观众为之震撼。
由于表演难度大,《顶板凳》前些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为了使传统杂技不丢失、有看点,开封市杂技团组织力量对该节目进行重新排演,融入更多文化元素,并选配杂技团优秀演员刘智威担纲主演,同时把板凳的数量增加到21只,数量之多在全国罕见。
今年33岁的刘智威是开封市杂技团的一位老演员,11岁开始学习杂技,7年前开始专攻《顶板凳》这一表演。经过6年的刻苦训练,刘智威的《顶板凳》节目取得巨大成功,在各地巡演反响强烈。
优秀的传统杂技剧目,始终拥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想要‘老树发新芽’,就必须创新。”开封市杂技团团长孙跃进说。
为了让老节目焕发新青春,开封市杂技团对原有节目进行重新编排包装,融入开封古城的文化元素,在保障杂技技艺动作高水准的前提下,更重视在内容和形式创新上发力,将杂技的力量之美与文化元素充分融合,在讲述杂技技艺代代传承情愫的同时,彰显出传统杂技的魅力,满足观众审美新需求。
与《顶板凳》节目一样,《手技》也是一个传统杂技节目,讲述的是一个10多位“原始野人”在学习各种原始的生存技能中寻找火源、钻木取火的故事,本真创意就是薪火相传,寓意杂技事业生生不息、欣欣向荣、奋发向上。
当晚的比赛结束后,中国杂技家协会顾问、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此次大赛评委宁根福亲自走到后台,对开封市杂技团的演员竖起了大拇指。他说,此次开封市杂技团的这两个节目非常好,有亮点有突破。尤其是《顶板凳》对传统项目有创新性发展,利用现代舞美丰富美化并抢救了传统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比赛中,开封市杂技团的14位青年演员应邀参加颁奖晚会表演《转碟》。
这两个获奖的杂技节目也许并不能展现开封杂技发展的全貌,却可以提供给人们了解开封杂技发展脉络的一个“解剖麻雀”的样本。
用实力捧回桂冠
杂技是一门传承千年的艺术,无论是在大雅舞台还是市井街头,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它讲究硬功夫,扎实的功底容不得半点虚假,出神入化的表演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而作为中国杂技发源地之一的开封,有着它独特的杂技发展历程。
早在北宋时期,东京就有精湛高超的马戏表演。到了近代,开封的杂技又有了新的传承和发展,在大相国寺每逢初一、十五都要进行大型杂耍表演,引来万众观看,呈现出“百艺逞能”的生动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封杂技在继承发扬民间杂技艺术的基础上,将神奇、绝妙、新颖、独特的古城文化特色融入节目编排,形成了独树一帜、绚丽多彩、古朴大方的杂技风格。
近年,以开封市杂技团为代表的开封杂技事业始终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在国内外舞台上大展身手,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合作交流搭建起桥梁,成为“上得百姓土墙,亦登大雅之堂”的“民族文化传播大使”。
开封市杂技团是一个具有辉煌历史的百年老团,以其精湛的技艺誉满华夏大地,被业界称赞为全国“四大马戏团”之一。多年来,开封市杂技团凭借雄厚的实力和高超的技艺,在全国及省市各类专业杂技大赛中成绩斐然,曾获近百个金、银、铜奖。
“以前我们的演员按事业单位的工资标准每个月工资不到千元,于是一些人热衷于到外面演出,不安心杂技团的创作排练。而杂技团没有精品支撑,也就失去了市场竞争力。”此情此景,孙跃进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012年年底,开封市杂技团顺利完成转企改制任务,用“国有独资的大型杂技艺术表演团体”的身份正面市场竞争。“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孙跃进说,“只有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才能焕发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在2014年举办的河南省第四届杂技“百戏奖”暨第五届杂技大赛中,开封市杂技团两台剧目《出征·车技》《趣儿·草帽》分别获得金奖、银奖;2016年由开封市杂技团为主体申报的杂技剧《槐树爷爷》,已确定为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11月28日,在河南省第五届杂技“百戏奖”暨第十届杂技大赛总决赛上,开封市杂技团一举夺魁,荣获两项金奖。开封的杂技已由街头杂耍成长为有着无限潜力的朝阳产业。
近年来,开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而作为开封文化产业建设重要一翼的杂技艺术,更是受到我市各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开封拥有国家级会员37人、省级、市级会员200多人,群众基础深厚,队伍庞大,杂技从业人员及杂技爱好者2万多人。
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杂技事业繁荣发展,2017年7月,开封市政府正式申请“中国杂技之乡”。经过河南省杂技家协会推荐,中国杂协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和评审,中国杂协秘书长办公会研究同意,并报中国文联备案,2017年11月29日,开封被正式任命为“中国杂技之乡”。
喜讯传来,作为开封市杂技家协会主席孙跃进激动不已:“这既是对开封杂技事业繁荣发展的鼓励和肯定,也是对我们杂技艺术从业者的激励和鞭策,必将为开封杂技进一步繁荣发展起到积极推进作用。我们演职人员的创作热情早已从‘卧虎藏龙’变为‘龙腾虎跃’。”
开辟开封杂技新时代
年终岁尾更需“思”与“谋”。
如今,随着舞台科技革新,新形式的杂技主题晚会、杂技剧目开始出现,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融入传统元素的杂技节目成为潮流。
孙跃进判断,在快节奏社会中,人们的娱乐文化消费比重不断提高,现代杂技作为汇集惊险刺激与审美趣味的艺术门类,有着巨大潜力,而我市的杂技后备人才充足,杂技创作力旺盛,开封杂技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在河南省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锦利看来,从技到艺是杂技发展的趋势,“杂技的本体是技术,技术不可或缺,从技到艺不仅仅是将技巧漂亮地展现,而是需要实现从炫丽技巧到独特艺术形象的创造性转变,惊险奇绝之外还要给人以碰撞心灵的东西”。
对全球杂技演出市场的观察得出结论,一个市场大洗牌的时代即将到来。孙跃进认为,杂技院团不管是国有还是民营,都面临着被不断推向市场的现实,所以要及时转变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观众的需求为宗旨,推陈出新,多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杂技精品,这样才能在传承杂技国粹中发展自己。
从街头杂耍发展为殿堂艺术,杂技的新时代正在到来!它承载着开封崛起的愿景,与古城相融共生,沐浴着新时代的荣光,必定会中国风格与世界潮流、传统精神与现代美学碰撞交融,迸发出更美的艺术火花。
一张身份证照片为何拍了100多次
钟志生调研九景衢铁路沿线景德镇段环境整治工作
EX360于探索之中尽显王者品质
绩溪北站派出所开展路外安全宣传活动
交警将在全市严打假牌套牌假证
记开封杂技的“蝶变”之路谁持彩练当空舞
泾阳争先进、创佳绩、举亮点、做好新形势下党建工作
自行车酒驾也违法 男子酒后骑单车被罚50元
邵阳县国土资源局重拳打击非法采矿行为
贷得出用得好还得上 云霄首季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40万
管道安装保灌溉
聚焦简化流程、降低收费、优化服务水、电、气、通信统统来为企业“送福利”
市三院开展“知晓您的血压”主题义诊活动
卫生健康领域新旧动能转换突出十项新突破 ——市政府召开全市卫生健康领域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会议
讲好红色故事 提升服务形象
岁稔年丰人欢笑
96811热线留言:沈家南山路的路灯不亮,上晚班的市民好烦恼部门回应:已恢复照明
本溪市公安局在全局范围内启用新的行政审批专用章
30日强降雨仍将持续 需防御强降水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
青浦白鹤镇城管中队开展综合整治迎接草莓节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