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平坎坷成大道

71年前,晋东工业重镇阳泉在正太战役的隆隆炮声中浴火新生,获得解放。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因地制宜,于1947年5月4日,从平定县划出阳泉镇及附近3个村,独立设市,正式成立中共阳泉市委、市人民政府。自此,开辟了阳泉发展的新纪元。阳泉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城市,而且还是党在解放区设立的第一批直辖市。然而,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流血牺牲,运筹帷幄,英勇奋斗,经过了长达二十年的孕育过程……
阳泉的发展是阳泉建市的基础
阳泉地处晋冀咽喉,矿产资源丰富,自明、清以来,手工业、采矿业就十分发达,无烟煤、铁货、砂器饮誉国内外。因此,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在1907年以前,阳泉市的中心城区还只是桃河岸边一个叫“沙江口”的小地方,属于平定州安平乡赛兴都小阳泉村。作为山西通京大道上的小递铺,除了几个泥棚小饭铺之外,全是耕地和砂石累累的河滩。
1907年10月,正太铁路全线建成并通车,打通了阳泉的发展之路,成为阳泉城市崛起的先导。阳泉站作为正太铁路的中心车站,西可以达太原,东至石家庄,经京汉铁路可以北上京津,南下汉口。凭借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依托历史悠久的古州平定,周边的采煤、冶铁、铸造、制陶等工业、手工业迅速兴起,商业与服务业也随之快速发展。阳泉逐渐繁荣起来,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工矿城镇,并成为晋东地区的货物集散中心。辛亥革命后,废州改县,阳泉站属于平定县第一区小阳泉村管辖。
1917年9月,平定县将已发展成为新型城镇的阳泉站从小阳泉行政村的辖区中划出,独立建置,地名仍为阳泉站,设立街公所。同年11月,阳泉成为保晋公司总部所在地以及保晋公司阳泉铁厂的创办,揭开了大规模兴办采煤业的序幕,开创了山西省近代钢铁业的先河,助推了阳泉城市的形成和经济腾飞,使阳泉实现了从车站向城镇、从手工业向近代工业、由近代向现代的三大历史性的跨越发展。至20世纪20年代初,阳泉已经聚集了大大小小的各种饭店、客栈、杂货、粮油等商铺,约100家,成为一个煤铁交易的集散地,初具城市雏形,并于1923年成立了阳泉商会,形成了上站、下站及长顺街、福寿街、太上街、华盛街、德胜街等主要街道,人口也增至将近2000人,初步有了城镇的雏形。
1936年,阳泉开始设镇。至抗战爆发前,阳泉有商号约200家,以煤炭货栈居多。1937年10月30日,日军占领阳泉后,非常重视阳泉的战略地位,一方面将正太铁路原来的窄轨改建为标准轨,提升运输能力以疯狂掠夺阳泉的煤、铁资源,并对保晋铁厂等民族工业实行“军管理”;另一方面,大量增加驻守兵力,成立伪公安局,设立宪兵队、警备队等敌伪组织,企图把阳泉培植成他们长期侵占华北的一个军事基地,客观上也使阳泉作为中心城镇的地位进一步上升。1945年9月,阎锡山恢复统治阳泉,在阳泉设置了山西省第二行政公署,管辖晋东7县,又设立督导处,对晋东5县(辖平定、昔阳、榆社、和顺、辽县)的国民党党部进行督管。
到阳泉解放以前,阳泉已由一个小山村逐渐发展成为晋东地区的交通枢要和工业重镇,最终取代历史悠久的平定县城,成为晋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党在阳泉设市的早期努力
在党的历史上,曾几次有建立阳泉市委的设想。阳泉建市,是党对阳泉战略地位的充分认识和足够重视的基础上,作出的具有独到战略眼光和深远战略布局意义的战略决策,并为此饱蘸鲜血,执着奋斗。
阳泉是产业工人集中地区。早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1922年,阳泉就是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风起云涌之地。1923年10月,正太铁路阳泉站工人领袖梁永福成为阳泉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1927年2月7日,中共阳泉支部在保晋铁厂成立,由樊琪任书记。随后,参加过“二七”大罢工的共产党员董森回到原籍建立了中共阳泉保晋公司五矿厂、修械厂支部。
大革命失败以后,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党对阳泉城市工作的探索是从“中共阳泉县委”组建开始的,但不久即遭破坏。1928年2月,党第一次在产业工人相对集中的阳泉组建中共阳泉市委,可惜市委还没有开展工作就遭夭折,年轻的市委书记邓国栋牺牲时年仅23岁。
阳泉一直是党在山西工作的中心区域。1929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的周恩来先后两次亲自起草致信仅存一人的中共山西临时省委常委汪铭和中共顺直省委(因省委大破坏,中央指示山西工作归中共顺直省委领导),明确指出“对于阳泉工作要更加扩大深入”;阳泉和太原一道,为党在山西工作的“中心区域”,强调“山西党组织的恢复和重建要从太原、阳泉等中心区域做起”。根据指示信,山西党组织一分为四,其中中共阳泉特支负责管理阳泉附近各地党的工作。这表明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中共高层就对阳泉有了很高的战略定位和战略部署。
1931年,党在阳泉建立中共阳泉特别党部。之后又成功领导了驻平定国民党高桂滋部武装起义,随之在盂县创建了中国北方地区第一支列入全国红军系列的正规武装——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点燃了燎原星火,与朱、毛在南方领导的江西革命根据地遥相呼应,阳泉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北方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的策源地。
“九·一八”事变后,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高潮迭起,党在阳泉的工作重新启程。从1932年开始,共产党员柏玉生、毛铎、林南、何英才等先后秘密深入到阳泉工矿区开展党的工作,建立党的组织,组织工人武装,逐步积聚组织力量,并于1937年建立起中共阳泉矿区委员会,为抗战时期党在尚处于敌占区的阳泉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中,扼正太铁路咽喉的阳泉是日军重兵守卫的重要据点,也是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根据地的接合部,阳泉成为华北抗战主战场的前沿阵地,著名的百团大战在此打响。在中共晋察冀省委、晋冀豫省委和阳泉地区党组织的领导下,阳泉地区人民为配合八路军主力抗日,先后开辟了平东、平西、平定(路北)、盂县四个抗日根据地,阳泉城乡军民先后参加了大大小小3000多次战斗,共出击日伪军3100次,歼毙日伪军18000多人,缴获枪支7000余支,大量地消灭和牵制了日军在华北地区的有生力量。党在阳泉打下了扎实的群众基础的同时,加强敌占阳泉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工作,先后建立中共正太特委、“城市工作部”,组织工人罢工,积极开展各种隐蔽斗争,为最后夺取城市做了必要的准备。在全面抗战的八年中,阳泉地区的党组织在抗战中不断地发展和壮大,从抗战初期的1个党委、5个支部、50多名党员,发展到5个县委、32个区委、720个支部、7880名党员,为阳泉解放和阳泉建市提供了组织基础。
党组织的壮大和阳泉的解放为阳泉率先设市创造了有利条件
抗战结束后,阳泉建市的愿望因为内战爆发而被搁置。1947年4月,为了扭转华北战局,策应陕北解放区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大踏步进退,完全主动作战等指示精神,利用正太铁路东段归北平行辕管辖而西段归“绥靖”公署管辖导致的指挥不统一的弱点,晋察冀野战军集中三个纵队发动正太战役,对石家庄市外围和正太铁路沿线国民党军实施进攻作战。5月2日,晋察冀边区的战略要地阳泉,被人民解放军一举攻克,成为当时晋察冀边区解放最早的工业重镇。
阳泉的解放,不仅孤立了国民党战略要地石家庄,也切断了固守太原、榆次两地阎军与石家庄国民党军的联络线,还立即成为人民解放军东进西击、南下北上的战略支点,为人民解放军大举反攻赢得石家庄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阳泉的解放,使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首次连成一片,扭转了华北战局,有力地支援了陕北和山东两大解放区粉碎重点进攻的作战,大大促进了人民解放军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条件的成熟。
阳泉的解放,使阳泉丰富的煤、铁和硫磺资源以及工矿企业等经济命脉和战略资源回到人民手中,使阳泉成为人民解放军的物资供应基地和战略后方。
阳泉的解放,沉重地打击了蒋、阎军事工业和武装力量,加强了解放区的物资保障,对解放区的经济发展及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阳泉解放的意义重大。阳泉解放是阳泉建市的首要前提和基础条件,阳泉建市是阳泉解放的核心成果和必然发展。
由于阳泉在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矿产资源以及党的阶级基础、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准确把握阳泉建市的成熟时机,紧抓历史机遇,1947年4月正太战役打响之后,积极研究阳泉解放后我党、政机关的筹建工作,当机立断,决定正太战役中阳泉一旦获得解放,即从平定县划出设市。5月2日阳泉一解放,顺势而为,4日,当即宣布中共阳泉市委、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由冀晋区党委、行署领导,委托冀晋二地委和专署代管,阳泉成为党的历史上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
冀晋区党委对阳泉市很重视,在干部配置上,中共冀晋区二地委副书记,年仅33岁的智生元兼任市委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和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其他市委委员均是冀晋区党委和二地委的干部。区级主要负责干部区委书记、区长也均是县委和县级条件。市委机关驻地桥北街,冀晋行署民政厅马致远亲自为新成立的阳泉市党政机关书写了竖式牌子。全市划为三个区,下辖1个镇3个村,6条行政街,管辖范围东至东营盘,西至平潭街,南至南山,北至平潭垴,有街巷、胡同39条,面积约1平方公里,人口10769人。5月20日,中共阳泉市委、阳泉市人民政府在太上街老君庙隆重召开了庆祝阳泉解放的群众大会。
阳泉市的设立为我党在全国解放后领导和管理城市提供了全新的经验
在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之前,我军曾收复过诸多城市,但均属接管性质。阳泉建市之前,我军收复的城市均是对原城市、城镇的接管,如哈尔滨、齐齐哈尔、邢台、长治等,中共牡丹江市委虽建立最早,但属苏联红军所建。而阳泉建市,则是中共历史上在一个山区集镇有计划、成建制地组建一个崭新的市委、市政府,是第一次。
1948年5月9日,根据解放战争局势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成立中共中央华北局、华北军区和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阳泉市和石家庄市改为华北区直辖市,成为解放区的第一批直辖市。同年8月,为了集中力量进行太原战役,中共中央华北局成立中共晋中区党委,阳泉市仍属华北局直辖。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后,阳泉市也随之归回山西建制,并改为阳泉工矿区。到新中国成立之前,阳泉市的行政区扩大为6个区,共137个村,辖区面积达到12.23平方公里。
2007年,中共阳泉市委、市人民政府和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共同举办专家论证会,通过了《“中共第一城——阳泉”专家论证会结论》,并报经中共党史学会签章认定。《结论》指出:阳泉非常荣幸地成为历史的选择,成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是名副其实的“中共创建第一城”。在论证会上,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孙英指出:1947年5月4日的阳泉建市,不是一个孤立的、偶然的事件,是历史性转折的形势要求与阳泉诸多自身条件相结合、相统一的结果。中央党校教研部杨圣清教授指出:阳泉市建立于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即将到来的前夕。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实践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创举,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卓识远见和英明果断。
建市之前的阳泉,是晋东地区的一个山区集镇,饱经战火创伤,面临敌军反扑,物资匮乏,粮食紧缺,铁路断绝,百业凋敝。建市之后的阳泉,自然就担当起了试点城市的角色。在党的的领导下,荡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建立革命新秩序,巩固新生政权、维护社会稳定,战胜灾荒,安定人民生活,开展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工商业,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一系列重要工作,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革命和生产的热情,使阳泉迅速医治战争创伤,责无旁贷担当起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排头兵角色,为前线源源不断地生产和输送了大批军需物资,提供了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成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稳固后方和物资供应基地。党中央和华北局、华北人民政府的领导同志如邓小平、林伯渠、董必武、谢觉哉、徐向前、杨献珍等均来过阳泉视察和指导工作。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阳泉这个由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建的第一座城市,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创业和辛勤建设,不仅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后顺利接管城市,迅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市场,保障供给,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和发展城市,探索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有经验的干部,南下北上,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顺利接管石家庄、平津等大城市,最终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城市的试点样本,也是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的第一个“城市脚印”。在中共城市创建和城市工作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
阳泉建市前后的巨大变化以及在解放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曾统治和经营阳泉长达二三十年的国民党所没有预见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在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阳泉市作为全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和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为新中国的建设和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历史选择阳泉,阳泉铸就辉煌。经过71年的筚路蓝缕、栉风沐雨,阳泉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今日之阳泉,经济发展、事业进步、社会稳定、人民幸福。这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事实胜于雄辩地证明阳泉建市的决策是无比正确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阳泉的今天。我们坚信,每个生于斯长于斯的阳泉儿女,将在党的领导下,传承阳泉建市时期敢为人先、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舍我其谁的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加快转型升级、促进振兴崛起,续写出“中共创建第一城”的精彩乐章!

陈敏: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建设让群众满意的文明城市
崔永辉主持召开市中心城区政府投资项目工作调度会
[食药监局]​市纪委派驻环保局纪检组来食药监局调研指导工作
打造“三大校园” 助力教学质量再攀高峰
“空心房”整治要让群众真正享实惠、广受益
踏平坎坷成大道
保健品店体验成部分老人消遣方式
市国土资源局召开“严转提促”推进会
巧借外力开辟"空中市场" 江西招大引强促航空产业腾飞
台州局召开邮政普遍服务工作座谈会
质量稳中向好 结构持续优化
赤壁加快四好农村公路建设
坚持市场化经营方向 促进交通事业稳健发展
新乐市委统战部、农工委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
南昌鼓励食品企业员工举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植物园将新设紧急报警求助点
我市全面完成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益农信息社建设
白云机场旅客年吞吐量突破6500万人次
5月8日至5月15日 雅康高速飞仙关隧道交通管制
高温来袭“烧”出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