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文化厅印发 《安徽地方戏曲剧种分类保护计划(试行)》的通知,对安徽地方戏曲分类指导,科学保护,讲求实效,要求各地和演艺单位自2017年开始实行。
我省是戏曲大省,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梆子戏等20个本土剧种在全省最具代表性,群众基础最为广泛;现有33个国有戏曲院团,273个民营戏曲院团。根据2016年戏曲资源普查结果,结合戏曲院团当前创作生产演出条件情况,分类计划将全省戏曲种群分为三类,分类指导:
第一类为黄梅戏。黄梅戏是我省最具艺术活力、最有影响的戏曲剧种。经典剧目《天仙配》《女驸马》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红楼梦》《徽州女人》《雷雨》《风雨丽人行》等获得国家级大奖或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该剧种涌现出11位中国戏曲“梅花奖”演员,构成安徽戏曲半壁江山。计划要求各地对辖区内黄梅戏院团在创作生产、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重点扶持,鼓励多创作多演出,培育基础,做大做强,形成安徽戏曲品牌。
第二类为徽剧、庐剧、泗州戏、梆子戏、皖南花鼓戏、坠子戏、推剧、嗨子戏、文南词等。这类剧种在我省有戏曲院团支撑,有代表性演员和剧目,影响区域比较广泛,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经常在省内外展演并获得优秀成绩,使安徽戏曲呈现百花齐放局面。对于此类剧种,要求各地鼓励院团加强创作生产,增加演出场次,增强剧种活力,成为当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艺术载体。
第三类为目连戏、含弓戏、四平调、洪山戏、太湖曲子戏、怀腔、弹腔等。这类剧种曾是我省地方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还为其它剧种的形成作出过贡献。但随着社会发展和需求变化,市场萎缩明显,影响力日渐式微,有的剧种无剧团支撑,有的剧种虽有个别剧团,但基础薄弱,原创能力差,演员老化现象突出。对于此类濒危和稀有剧种,各地可在文化馆、艺研所等文化机构设立研究小组,确保会唱、会演,并与戏曲院团配合,复排一批传统经典剧目,保住优质戏曲基因和文化根脉。
普宁市召开会议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蓬莱市举办德育课程一体化培训
这一家子专门跑苏州来做假证 警方当场查获7000多张
黑河市邮政管理局联合市烟草专卖局等部门建立物流寄递环节打击涉烟违法犯罪工作协作机制
提振士气求突破 狠抓落实促发展
安徽日报解读《安徽地方戏曲剧种分类保护计划》
温州机场T2通过验收 新航站楼配备21座登机桥
市环保局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志愿巡查
初见“老乡”就被设局行骗 如此手法市民需警惕
谢永康:社区里的“活雷锋”
麻城警方打掉一个流窜诈骗团伙主犯竟是父子
全市教师队伍建设将迎来重要改革
四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次办成”政务服务改革结硕果
《山东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和等级公示管理规定》修订说明
市装饰行业协会举行座谈会 为家装行业健康发展献策
市商务局赴烈山区开展“四送一服”活动
青树坪镇科技扶贫兴农致富
莱西市:我市10万亩花生实施“无人机”统防统治
遂溪消防中队捕获扰民毒蛇
市民政局举行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专题学习宪法 增强宪法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