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对于人体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那么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又该如何养生防病呢?
夏季养生“两大法宝”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就是说人体要适应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的变化。既然夏天气候这么炎热潮湿,按照中医理论,应当“热者寒之”,“湿者燥之”。因此,夏季养生的两大法宝首先在于“清生活”,其次在于“防湿邪”。
●清生活
第一是思想清静,盛夏酷暑难耐,人容易闷热不安和困倦烦躁。所以首先要让自己的思绪平静下来,神清气和,切忌脾气火暴,以防止心火内生。保持清淡的心态,则平和宁静,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影响正常生活,进一步诱发各种疾病的发生。
第二是饮食清淡,炎热的夏季人体阳气向外向上发越,内在的脏腑则会阳气相对不足,脾胃消化机能相对则会减弱,因此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主,少吃肥甘厚味及辛辣之物。最好多吃新鲜蔬菜瓜果,既可满足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主食以流食、半流食为宜,如绿豆粥、莲子粥、荷叶粥等;此外还可适当饮些清凉饮料,如酸梅汤、菊花茶等。
第三是居室清凉,适当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保持室内的适当湿度,阴凉的环境,会使人心静神安。
●防湿邪
夏季气候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湿。在中医理论中,湿为长夏之主气,夏季炎热多雨,因而空气中湿度大,加之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其性重浊粘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不仅如此,湿邪亦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伤,则可能导致脾不能正常运化水谷和水湿,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尤其是脾胃升降失常后,水液随之滞留,常见水肿形成。湿性重浊,故外感湿邪后多有身重倦困,头重如裹等症状。
因此,夏天多雨季节要保持居室通风干燥,衣被潮湿应注意晾晒。饮食不宜太过油腻,或过食生冷,防止脾胃运化不足导致内湿生成,此外还可以适当进食扁豆、薏仁粥等化湿类食物。
夏季应注意防病
●感冒腹泻须防范
夏季感冒大多是由感受暑热,或饮食贪凉引起,因此,食欲不振、腹泻等消化道疾病在夏季很常见。这是因为夏天人体消耗较大,脾胃负担加大,以便从食物中吸取更多的营养。同时,人们大量进食冷饮和瓜果,易损伤脾胃,雨季湿邪很重,容易碍脾,因此有很多人容易“苦夏”,表现为不思饮食、乏力,严重的还会腹泻。因此,夏日里不宜暴饮暴食,尤其是冷饮瓜果要适量,此外可适当吃些姜,对振奋脾气有帮助,俗语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也是很有道理的。
●冬病夏治疗痼疾
冬病夏治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治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冬病夏治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证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的疾病。“夏治”是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罗慧)

龙岩市禁毒工作例会召开
高效!川南临港片区“一小时办结”迎来升级版
【中国梦实践者】陈和生:打造国之重器 71岁奋斗不止
安全无忧 快乐成长
市工商局“多证合一”提升服务效率创建文明窗口
夏季养生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市春运办来灌南检查节后春运安全工作
海口脱贫攻坚路上“步铿锵”
清明小长假将至 鞍山各旅行社“清明游”人气火爆
寒门学子王赟昊:坚信爱拼才会赢
汤池镇“皮影大王”送戏进社区
十堰至卧龙50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获批
清明倍思亲 寄语悼故人
工行开封分行小微金融业务稳健发展
市就业局破解“两难”促就业有新招
淮北市打传宣传走进在线访谈直播间
【央视网】“最多跑一次”助力长春新区“加速度”
白浪河水库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保护工程开工
五一小长假 天气怎么样?嘉兴人看过来
家校携手,共话成长——桃源县漳江镇尧河小学家长委员会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