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张军
龙山,镶嵌在武陵山腹地之中的一颗明珠。
83年前,贺龙、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播下了红色的火种。
半个世纪前,龙山县洛塔公社干部和群众把自强不息的精神,刻在了武陵山脉腹地上。
今天,无数龙山儿女在精准扶贫大战场上,书写着壮丽的当代传奇。
守望精神家园—— 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
“有女莫嫁洛塔坡,洛塔坡上苦难多,白天蕨葛当饭吃,晚上睡的草窝窝”。
半个世纪前,填饱肚子是当时洛塔人年年岁岁的盼!
1970年,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洛塔人民不等不靠,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战天坑,堵阴河,打隧洞、开渠道,建成水利工程211处,新开梯田4600多亩,由吃统销粮变为每年向国家交售公粮75万公斤以上,成为全省的“农业学大寨”榜样和全国“农业学大寨”著名的六个典型之一。
这是一部昔日洛塔乃至龙山人民的史诗!
如今,这种精神,穿越时空。
盛夏时节,龙山县洛塔乡陈庄村,身残志坚的吴添春正对准备发货的农产品进行把关。
因从小患严重的类风湿,导致这名90后的土家族小姑娘身体残疾行动极为不便。长期病痛的折磨,没有让吴添春向命运低下头,反而磨砺出了她坚韧倔强的性格。
在克服诸多困难后,这个坚强的土家姑娘开起了微店,将洛塔大山深处的特色物产,通过电商平台推向了长沙、广州、上海等全国多个城市,成为一名走在脱贫路上的“快乐女掌柜”。
命运以痛吻她,她却报之以歌。
人类不能没有理想,就像不能没有太阳。
在州委常委、龙山县委书记周云心里,坚决打好打赢这场攻坚战,让龙山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就是他心中的理想。
在召开的一次脱贫攻坚推进会上,周云一口气强调:机遇珍贵,不能不干;民心所盼,不可不干;精神之源,必须先干,大干快干实干苦干拼命干……
参会的人怎么记录也追不上他飞快的语速和奔跑的思想,只好回去传达:周书记说啦,干干干干干!
在龙山县精准脱贫办公室里,挂了一副全县脱贫攻坚的作战蓝图:图中,龙山县各年脱贫目标被一一标注出来。
这副蓝图,往大了说,也是周云和龙山人民的理想。
一旦胸怀理想,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太阳,就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今天的龙山,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洛塔精神鼓舞下,出武陵山的高速公路,在群山之间蜿蜒向前伸展;崇山峻岭之间,如同起飞巨龙般的铁路高架桥建设正如火如荼;穿村入户的小路上,各级扶贫干部的身影穿梭其中……
2018年,该县全面推行县级领导包乡包村制度,每个乡镇(街道)明确一名县级领导负责扶贫工作,每名县处级以上干部至少负责1个以上深度贫困村扶贫工作。同时,实行脱贫攻坚考核结果与绩效奖励挂钩制度,县级领导绩效直接与所包乡镇、村精准扶贫成效挂钩。
目前,该县县直126个单位691人组成187个驻村扶贫工作队帮扶187个贫困村,州直27个单位90人组成29个驻村扶贫工作队帮扶29个贫困村,省直11个单位34人组成11个驻村扶贫工作队帮扶11个贫困村。
一场集中财力、物力、人力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会战,在这片土地上打响!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接过洛塔精神的大旗,在精准扶贫的大战场上,龙山,把精神举得更高,把梦想也举得更高。
守望精神家园—— 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
龙山,一片英雄的红色土地。
83年前,贺龙、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播下红色火种,无数的人们放下手里的锄把和书本,眼睛放光地追随着这支戴着红星的队伍而去。
在当时,这支队伍能给热爱它的人们什么呢?
鲜血,饥饿,危险,甚至死亡。但是,这支队伍更带来了闪闪发光的伟大精神,倔强、乐观, 敢于向大自然挑战, 为追求美好生活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
该县里耶镇比耳村的原村支书米显烈就是个倔强的人。
“村前一条河,村后烂岩窝。田无一丘地皮薄,吃饭住房无着落。”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比耳,没有多少平地,几乎全是山,山上没有多少土,几乎全是石,自然环境的先天不足导致了生产生活的后天畸形。
从那时起,比耳人开始思索挣脱贫穷的枷锁。
原村支书米显烈三上龙山,五下吉首,争得了州、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在专家的建议下,比耳村“两委”决定引进市场上走俏的脐橙,带领全村走上脱贫路。
可是,决定一出,意见四起。村民既跃跃欲试,又不敢断然行动。面对群众的怀疑,全村党员共同商议,每名党员带头种植50亩,宣传发动扶持50亩。
一场轰轰烈烈挑土上山的创业之路艰难开启了。背烂了无数背篓,穿破了不知多少双鞋,双手满是血泡,挑破继续干,全村用了一年时间开荒620亩。
几年后,第一批脐橙结出硕果,卖出了好价钱,初尝甜头的村民纷纷加入种植大军。短短几年,比耳村焕然一新,村民住上了新房,吃上了大米,娶媳妇也开始有了要求——人品好,有文化,能吃苦,会干活。
“龙山人爱说‘逮’工作,这种‘逮’的精神其实就是一种信仰,”龙山县委副书记、县长刘冬生就任后的第一个工作会上,就围绕红军精神的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展开谈起。
如今,距离红军在此战斗时隔80多年,龙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然而不变的是当地干群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初心。
当精神成为文化,当这种精神成为传统,当这种精神融入血脉,自然就有了与苍穹比阔的力量!
守望精神家园—— 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
倔强的龙山人为脱贫而战,坚忍不拔。
这,也是一种民族的韧性。
“惹巴妹”谭艳林,就是一个典型具有滴水穿石韧性的人。
16岁那年,成绩优异的谭艳林为了让弟妹完成学业,忍痛远离故土南下打工。
24岁那年,在照顾因伤致残的姑姑时,谭艳林发现了商机,善良的她带领伤残弱势群体以及留守妇女踏上了崎岖创业之路。
2011年,龙山县惹巴妹手工织品有限公司成立了,身残志坚的姑姑成了公司的第一个员工,在开展培训会的第一天便招聘了89名职工,其中包括23名残疾人。
如今,7年多时间过去了,本着诚实经营、信守承诺的原则,凭着对爱与责任的担当,惹巴妹公司迎来了一次次华丽蜕变,先后被评为全国就业扶贫基地、省“创新创业优秀企业”、湘西州“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示范企业”、“创建十百千工程示范企业”,年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惠及县内员工428人,其中包括残疾人67名,151个贫困家庭。
水火相济,融于一身。谁也说不清这个外表柔弱的女人,心里藏了多大的一把火!
记者试着问谭艳林:难不难?
但谭艳林笑着拒绝谈起她最艰难的时候。
虽然拒绝,然而泪水就在瞬间流下……
“每次看到员工领工资的笑容,我就特别觉得有成就感!”谭艳林觉得,只要看到这些弱势群体在自己的帮助下,能够重燃生活的信心,生活有改善,家庭更幸福,受再多苦和委屈她都觉得值得。
外在的是女儿家的柔弱,但爱与责任,才是谭艳林的真正性格!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索引,就会失去方向。
饿着肚子,可以号召大家为吃饱而奋斗;但吃饱肚子,要为什么而奋斗?
年近六旬的施林祥老人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人,施林祥是龙山县兴隆街道双龙桥村一名建档立卡户和兜底户,原被州商务局对外劳务服务平台驻龙山工作站聘请的他,在2014年因一场突发的脑溢血导致不能正常行走。
在扶贫队的帮扶下,如今的他开办了天然居生态养生农家乐,创业之余还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养殖业和种植业。
“心怀感激,就一定要减轻国家负担,”营业10天后,施林祥便写申请书给村里,主动要求退出贫困户和兜底户。
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这就是龙山人民在今天脱贫攻坚中树起的一块块精神丰碑。
我市积极推进“减证便民”
取消62项涉及群众办事创业证明事项
数九寒冬“泳”者无惧 八百多名健将畅游嘉陵江
省数据管理中心“最强大脑” 怎么打破信息孤岛
[成华区]“蓉城之春”艺术节舞蹈盛典启幕
防火时刻不能忘,重点落实行动上
精神的丰碑
西河路部分路段明天停水 辐射周边用户水压下降
市地震局:南阳市地震局召开“干部作风整顿年”活动推进会
“赢在徐州”2018中国徐州 创新创业大赛全面启动
市委市政府召开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年暨筹备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动员大会
打拳十多年 体健心坦然刘兰新老人多次参赛获奖 还免费指导别人学习
去年以来我市累计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2417件
依兰县收听收看全市产业项目建设推进工作视频会议
棚改完成率超过100%——芜湖县在棚改实践中服务群众
河北日报:承德公开征集2018年民生实事
杨智主持"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建设工作第三次推进会
高新区:3万G流量在等你!河南政务客户端有奖答题火热进行中
铁西区跃进小学开展预防春季传染病讲座
县纪委监委开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学习宣传活动
用《条例》规范党员干部行为
凤翔泥塑旺财狗将亮相2018年央视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