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口井叫清凉井。
每一口井都有故事。
在杭州,数千口水井星罗棋布,散落在大街小巷间。这些水井是城市发展和变迁的见证者,也被视作“城市的眼睛”。近来,上城区紫阳街道民间古井研究协会,编了本《坊巷古井名录》,记录了御街二十三坊巷内现存的17口古井及其历史由来,希望给这些古井“上户口”,留住城市记忆。
上城区是杭州历史最悠久的城区,有着特有的水井文化——这里存留了52口百年古井,经过近年来的治水和修缮工程,上城区坊巷中的156口水井重新回归了市井生活。
以紫阳街道的御街二十三坊巷为例,这里水井众多,从鼓楼口的状元井开始,走过晓霞弄、井弄、花生弄、丁衙巷,直至元宝心,一共能发现17口古井。
去年5月,紫阳街道居民自发组成“古井护卫队”,设立“民间井长”,并成立了“民间古井研究协会”——这也是杭州市首个民间古井保护团队,共有二十多人,平均年龄在65岁至70岁之间。该协会副会长宁国良说,自来水普及后,古井的供水作用已逐渐淡出,但它在城市景观、文化传承上的价值依然是不可替代的。
“像十五奎巷2号南侧有口‘状元井’,明嘉靖年间,巷人多习骑射,科举考试时一举得十人,相传当时他们都是喝了这个井水后中了状元,这口井便因此得名;还有条‘井弄’,八十米的弄堂保留了两口水井,以前杭州以井命名的巷子有九条,现在独留这一条了……”说起这些水井的“前世今生”,宁国良如数家珍。
好在,许多水井没有被时间湮没。
坐落在吴山东南麓的宝成寺义井,井水清澈。“我们这个井噢,大家一直在用的。你要是来得晚一些,旁边洗衣台的位置都要排队呢!”附近小区的居民陈阿姨说,现在他们都将井水用作洗衣服、拖地板、清洗等等。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街坊邻里几十户人家都是共用小街上的水井,喝水、煮饭、洗衣服……一切用水全靠这口井。
最让陈阿姨难忘的是,每到夏天傍晚,街坊邻居都会聚在井边,放两个大西瓜到井水里,不一会儿,西瓜凉了,大家大口大口吃起来,甘甜十足,特别过瘾。还有,打桶井水擦竹榻儿,晚上往竹榻上一躺,乘着凉,摇着蒲扇,好不惬意——“饮井水处话家常”,这都是老杭州人的记忆。
而民间古井研究协会的二十几位会员,也都是些老杭州,他们对水井有着特殊感情,不少还从小在井边长大。在他们看来,这些水井,静静存在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形成的水井文化和市井风俗,是镌刻在人们记忆深处的“城市记忆”。
因此,除了保护,他们希望从水井里“打捞”出一些厚重的历史文化来。于是他们查阅文献资料,核对居民口述内容,编写了这册《坊巷古井名录》。
“让历史积淀活起来,把古井文化传下去。”宁国良表示,接下来他们将继续扩大名录收取的范围,并为每一口水井量身定制保护方案。同时,街道也将打造御街古井旅游线路。(本站编辑 贾晓芸摘编)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第23轮谈判在泰国曼谷举行
萧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举行预备会议
江南街道携手企业、社工给15户老人送温暖
章丘区双山街道三涧溪村探索基层信访工作新模式
《宜居新港城》为“创森”添彩 勾勒“绿色”港城
上城“花甲老年团”编写《坊巷古井名录》“打捞”古井文化
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专家指导大英中药材种植及产业发展
濉溪县教育局组织收看全国学校安全工作视频会议
中国(鹰潭)桃酥之乡发展论坛暨鹰潭果子产业联盟启动仪式举行
马宫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治”行动
旅游扶贫“热”起来:这两年村里不好找闲人了
生鲜食材消费升级
七十二变称呼 不变的是初心——记全国劳模曾德春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晋城市城区“晋城农商杯——我与家乡共成长”征文大赛】她
贵州省纪委出台《办法》集中研判分类处置问题线索
市民宗局扎实推进少数民族扶贫工作
龙邦边检站开展“我与界碑庆八一”主题活动
赤坎区创文书画摄影作品开展
涉县举行庆“六一”暨第六届老区好少年颁奖活动
端州城中社区文明劝导占道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