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78岁的王明书身子骨依旧硬朗(元红燕 摄)
□记者 孙影影 几台相机、几个背包、一行7人,冒着酷暑穿梭于红旗渠畔,开启了探寻修渠人的旅程。7月29日,由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摄影专业师生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队伍完成了部分拍摄。本次社会实践以“寻访即将消逝的红旗渠建造者”为主题,历时一个月,以摄影的手法记录修渠老人对修建红旗渠的回忆,访谈经典故事,传承时代精神。活动中,师生7人行程1100多公里,足迹遍布100多个村落,走访了159人,拍摄了上万张照片。
重走红旗渠 聆听修渠故事
“渠首、总干渠、各支干渠、青年洞、空心坝、十孔桥、曙光洞……活动开始之后,我们团队成员有幸跟着校团委另一只实践团队重走了一遍红旗渠。”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老师秦国防告诉记者,这样走一遍,不仅让师生们看到了红旗渠的雄伟风貌,也透过各种独具匠心的设计和修建,看到了林州人民的智慧,体会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指导教师秦国防介绍,他们团队的这次暑期社会实践,便是要探寻和记录当年参与修建红旗渠的那些即将消逝的修渠人,发挥团队摄影专业优势所在,用摄影、摄像的手法,深入红旗渠,倾听当年的经典故事,留住回忆、传播红旗渠精神。
“人工天河的完成,是人们一锤一锨干出来的。这项伟大的工程孕育了很多能人巧匠。比如推石头,看似简单,可要想在这蜿蜒的太行山上往下推石头,那可是难上加难。”说到推石头,今年81岁的老人李万吉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别看他已至耄耋之年,但当年修渠,他能独自一人推动600公斤重的石头。
据了解,李万吉在红旗渠修建时期被评为乙等劳模。当时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人们用柿子加糠和在一起做成炒面,即使吃不饱,大家也卯足劲儿修渠。大队里的其他民工最多一趟推300公斤左右,而李万吉一下子可以推600公斤。
“红旗渠精神便是这样一点一点汇聚起来,聚来了这贵如油的渠水!”听着红旗渠畔的故事,学生任国燕、韩寒感慨地说。
行程1100多公里 拍摄照片上万张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短短一个月的时间,秦国防师生7人行程1100多公里,足迹遍布100多个村落,走访了159人,拍摄了上万张照片。尽管走访的过程充满艰辛,但每到一处,他们都会克服困难、想尽办法为当年的修渠老人拍摄照片、纪录影像,并倾听他们讲述当年的修渠故事。
“很多时候,一些老人由于年纪大了,我们说话他们听不清,他们说话我们也听不懂,但这并没有成为阻碍我们采访的难题。”出生在林州市原康镇的团队成员元红燕白天采访拍摄,夜晚查阅资料、编写访谈计划,还承担了访谈与沟通交流的任务。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了语言障碍,他们还克服了生活、交通上的不便,历时一个月,完成了部分走访。“比起当年修渠,我们做的这些工作微不足道,也正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激励着我们要努力去完成这次走访。”实践团队队长杨夏云说。在这个过程中,成员元红燕被车门夹伤了手指,还有的同学身体不适,但从不喊苦喊累,为了不给团队拖后腿,带伤坚持采访,也让她感触颇深。
秦国防介绍,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他们共走访90岁以上的修渠人17人,80岁以上的65人,70岁以上的65人。为传承红旗渠精神留下了大量的珍贵资料。休整半个月后,他们将继续踏上征程,寻找更多的红旗渠建造者,为传承红旗渠精神努力。
听老人讲起当年的故事(田志凡 摄)
铁姑娘张爱田(韩 寒 摄)
乙等劳模李万吉回忆修渠往事 (任国燕 摄)
现年81岁的申金柱当年曾和众人排起人墙截流 (王煜鑫 摄)
当年抬筐装土堵河水的石玉花依旧能担起扁担 (杨夏云 摄)
丰润镇对当前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杨斌:全力做好秋冬季污染攻坚工作
海南变更暴雨三级预警至暴雨四级预警 海口等市县仍有强降雨
牢记党员身份,争做“五好”青年
关爱老人 秣陵东善桥社区组织智能手机教学
千里行程 聆听修渠故事 万张照片 留住修渠记忆
跑跑跑,跑动经济新浪潮
市纪委印发通知要求 强化监督执纪问责 确保中秋国庆廉洁过节
世界首座高铁悬索桥又是 “武汉建桥国家队”造
夏秋季节交替 儿医提醒:当心腹泻困扰宝宝
合肥举办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社会观护团”培训班
“圣地芳华 初心闪耀”延安精神宣讲团走进延安联通公司
白鹿仓景区接待人数居全市各景区首位
全国春联大奖赛揭晓 汉川14人获奖
市教育局:新野县教体局组织参观新野县预防职务犯罪·非公企业法制教育基地
利州区三个方面“鼎力相助”精准扶贫
慰问高温下的劳动者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去世
衢江区成为我省首个乡村振兴战略联系点
新时代 新怀化 新作为|2017,我们一起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