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诗人岑参与三门峡


眼下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梅花、杏花、桃花、梨花……次第开放,令人赏心悦目。历史上梅花、桃花、杏花等入诗颇为频繁,名诗名句也非常多,但写梨花的诗句相对较少,一旦提及,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这句诗想起这首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岑参,他曾与三门峡有一定的缘分。
(一)
岑参(约715年—770年),以边塞诗著称,是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岑家祖籍南阳,后徙居江陵。岑参出身于一个“三代为相”的官僚贵族家庭,其曾祖父岑文本相太宗,伯祖岑长倩相高宗,堂伯父岑羲相睿宗。岑参出生的4年前,岑羲因得罪他人被杀,家族至此破败。父亲岑值在仙州(许昌)作刺史,岑参就出生在那里。后父亲转任晋州刺史,并很快去世。只有几岁的岑参只有跟着兄长就读,后从晋州迁到登封。在嵩山这个安静的环境中,他潜心攻读,遍览史籍,同时也写出了一些沉雄淡远、新奇隽永的诗作。20岁时,岑参至都城长安,献书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中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为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他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在成都去世。
岑参在文学史上的卓越贡献,主要是他在从军边塞期间写出大量的边塞诗。这些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读着岑参这些富有浪漫情调的诗句,人们无不心情激昂。
(二)
岑参这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从边塞回来几年后,来到了三门峡。
三门峡在盛唐时分别为虢州(含今灵宝大部分地区、卢氏)、陕州(含今灵宝市东北部、陕州区、湖滨区)和河南府(含今渑池县、义马市)管辖。虢州属河东道,陕州和河南府属都畿道(安始之乱后区域设置屡有变动)。公元759年,在朝中任职不久的岑参因得罪宦官,来到虢州(治所在今灵宝城区附近),任虢州长史(州刺史佐官,无实职)。直到公元762年春,改任朝中闲职后,充关西节度判官(驻潼关)。10月,天下兵马元帅雍王李适在陕州与各道节度使以及回纥军队集结,讨伐史朝义。岑参为掌书记(掌管一路军政、民政机关的机要秘书),随军来到陕州。岑参在虢州和陕州羁留期间,处于安史之乱(755年—763年)后期。公元758年,唐军相继收复长安、洛阳,安禄山儿子安庆绪带叛军北逃。公元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收其兵马,回范阳,改范阳为燕京,自称大燕皇帝。9月,史思明叛军渡河攻开封、郑州,然后是洛阳。12月,攻陕州被击败。这一年春,杜甫从洛阳到华州,路过崤函古道,写“三吏三别”。可以相见,这时夹在长安、洛阳之间的虢州被唐军收复时间不长,也是百废待兴。
岑参在三门峡这个地方停留了3年时间,加上他年轻时路过三门峡,先后留下了大量诗作。现在从《岑参集校注》(陈铁民等校注)和《岑嘉州诗笺注》(廖立笺注)两本书中来看,岑参在虢州和陕州创作诗歌50余首,占岑参诗集(400来首)的八分之一。从数量上可以说是历史上外地著名诗人在三门峡留诗最多的一个。
这些诗作整体反映了岑参在三门峡的生活状况。岑参出身于官僚贵族家庭,因此自视甚高,一开始就希望能像先祖那样,通过不懈努力及早身登青云。然而现实十分残酷,他在为官期间一路坎坷,两度边塞生活后,公元757年,在杜甫等人举荐下,授右补阙,并于8月随肃宗从凤翔还长安。两年以后,转为起居舍人,但很快被外放为虢州长史。虢州居两京之间,地位重要,在上州之上,长史为从第五品上阶(五品官)。岑参在京为起居舍人,是从第六品上阶(六品官)。就官级而言,来虢州任长史是升职,但在唐代有重京官轻外任的传统。一般都以入朝为荣,反之则为耻。在岑参看来,任虢州长史比起他在皇帝身边任右补阙和起居舍人来说,实现“青云”之梦更远了。所以,此次外放令他十分失望,认为受到了贬谪,一开始心情很差。他在《衙郡守还》(衙:郡吏参谒郡守之礼,礼节非常繁琐)中写道:“世事何反覆,一身难可料。头白翻折腰,归家还自笑。所嗟无产业,妻子嫌不调。五斗米留人,东溪忆垂钓。”想想自己头发白了,还要为家庭生计、为了五斗米折腰,透露出一种不堪忍受又必须忍受的无奈。他在《郡斋闲坐》中叹道:“负郭无良田,屈身徇微禄……故人尽荣达,谁念此幽独?”自己没有家产,只能为一丁点儿俸禄而折腰,过去的朋友一个个都当了大官,谁还能想起在偏僻地方孤零零的自己。从岑参的诗看到,他心情不好的另一个原因是刚做长史的他很不适应。夹在长安和开封之间的虢州,面临当时形势,要做的事包括征粮征兵、安抚百姓、恢复生产以及迎送过路官军等。担任虢州长史,整天要为这些繁琐的事情忙得焦头烂额,更没有时间和情绪作诗写文章。他在《佐郡思旧游》一诗的序中写道:“署虢州长史。适见秋草,凉风复来。昔桓谭出为六安丞,常忽忽不乐。今知之矣。悲州县琐屑,思掖垣(掖垣:岑参在朝任职的地方)清闲……”他想起汉人桓谭,桓谭因不赞成汉光武帝搞迷信,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六安郡的郡丞,一路上很不高兴(最后死在赴六安的途中)。桓谭为什么不高兴呢,现在岑参做了虢州长史后明白了。相反在朝中任职,事情单一,每天轻轻松松,下了朝和朋友们聚聚,相互饮酒做诗……所以他在诗中曾说道:“州县非宿心,云山忻满目。顷来废章句,终日披案牍。佐郡竟何成,自悲徒碌碌!”(《郡斋闲坐》)杂事终日劳心劳神,能忙出什么结果?有人说,岑参与杜甫最大的不同,除了写作手法上一个是浪漫主义,一个是现实主义外,岑参诗中还缺乏杜甫那种关注百姓疾苦的内容。当年杜甫从三门峡过了一趟就写出“三吏三别”,而岑参在这里待上3年,却没有写一首反映民生疾苦的诗。
岑参在虢州写的诗中表达最多的是思念亲人和送别朋友。诗集中有首《夜过盘豆隔河望永乐寄闺中效“齐梁体”》,是思念爱妻的诗。诗中写道:“盈盈一水隔,寂寂二更初。波上思罗袜,鱼边忆素书。月如眉已画,云似鬓新梳。”语句绮丽,情思绵长。有人认为这是在他年轻时(开元末)路过虢州阌乡作的诗,表达对新婚不久的妻子的思念。他在任虢州长史时心情很差,所以遇到外甥时写道:“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清风飒来云不去,闻之酒醒泪如雨。汝归秦兮弹秦声,秦声悲兮聊送汝。”(《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他诗中更多是送别朋友的,从这些诗的标题可以看出,有刘评事、范端公、刘判官、李判官、辛侍御……其中感情最深有两个人,一个是严武,过去在边塞时熟悉,后来在虢州几次遇见,先后写了几首送别诗;另一个是王季友,王季友曾任虢州录事参军、华阴县郡等职。岑参在多首诗里对这位好友(称王少府)表达了朋友之间真挚的情感:“竹影拂棋局,荷香随酒杯。池前堪醉卧,待月未须回。”(《喜华阴王少府使到南池宴集》);“亭晚人将别,池凉酒未酣。……失路情无适,离怀思不堪。”(《六月三十日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得潭字》)这些诗句让人能真切地感受到“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心境。
(三)
三门峡秀丽的山山水水,让这位杰出的诗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官场失意的痛苦。当时的虢州州治在今灵宝城区。有山有水,特别是弘农涧从山中流出,贞观初年,县令元伯武自南山口引水北流入城。入城时,在城南建有池、亭、馆舍,风景秀美。对于南池及水亭,岑参颇为喜爱。他的诗中经常提到这些地方,也不惜笔墨予以赞美。“满院池月静,卷帘溪雨凉。轩窗竹翠湿,案牍荷花香。白鸟上衣桁,青苔生笔床。”(《初至西虢官舍南池呈左右省及南宫诸故人》)“池上卧烦暑,不栉复不巾。有时清风来,自谓羲皇人。天晴云归尽,雨洗月色新。”(《南池夜宿思王屋青萝旧斋》)。每句诗都在表达他对这个地方的钟爱和赞美。他的诗还写到其他地方,如写稠桑驿的“驷马映花枝,人人夹路窥。离心且莫问,春草自应知”(《稠桑驿喜逢严河南中丞便别得时字》);写函谷关的“树根草蔓遮古道,空谷千年长不改”(《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写东郊的“莺声随坐啸,柳色唤行春。谷口云迎马,溪边水照人”(《陪使君早春东郊游眺得春字》);写山寺僧房的“窗影摇群木,墙阴载一峰。野炉风自爇,山碓水能舂。”(《题山寺僧房》);写处士别业的“郭南处士宅,门外罗群峰。胜概忽相引,春华今正浓。山厨竹里爨,野碓藤间舂。对酒云数片,卷帘花万重”(《春半与群公同游元处士别业》)。
岑参在虢州写的这些诗里,最不惜笔墨的当属“虢州西亭”。虢州西亭到底建在何处,具体位置并不知晓,从诗中得知应该建在城西南的山岭上。“红亭出鸟外,骏马系云端。万岭窗前睥,千家肘底看。”(《虢州西亭陪端公宴集》)“亭高出鸟外,客到与云齐。树点千家小,天围万岭低。”(《早秋与诸子登虢州西亭观眺》)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到,虢州西亭处在很高的位置,小鸟飞得没它高,云彩与它一般齐,大树变成一丁点儿,周围的山岭在都在它的下面。虢州西亭甚至高到连几十里外的陕州和关西都能看到:“残虹挂陕北,急雨过关西……”(《早秋与诸子登虢州西亭观眺》)。在这些描写虢州西亭的诗中,《西亭子送李司马》最为特别,这首诗采用他在边塞时常用的“七言歌行”体,和在写边塞诗常用的浪漫手法来表现,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高高亭子郡城西,
直上千尺与云齐。
盘崖缘壁试攀跻,
群山向下飞鸟低。
使君五马天半嘶,
丝绳玉壶为君提。
坐来一望无端倪,
红花绿柳莺乱啼。
千家万井连回溪,
酒行未醉闻暮鸡。
点笔操纸为君题,
为君题,惜解携;
草萋萋,没马蹄。”
读着这些诗句,让人无不感受到岑参当年写边塞诗时的激情和浪漫,那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的情调溢于言表。这首诗通过热情洋溢的诗句,把虢州西亭地势景色和饮酒送行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
这部分诗里不乏名篇。其中《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和《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入奏》二首尤其让人难以忘怀。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是首七言绝句:“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这首诗音韵优美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从标题就能看出,这首诗是岑参在虢州时创作的。姓李的判官(唐时辅助临时事务官或地方官处理事务的幕僚,非正式官职)要渡过黄河赴晋州绛州,岑参在虢州后亭送别。从诗题后“得秋字”来看,当时可能还有其他人,分别以约定的几个字韵(如春夏秋冬等)作诗,岑参以“秋”字韵作了这首诗。
“西原驿路挂城头”是说当时的虢州城和西原驿路的地势关系。城西原高出虢州城很多,上面的驿路仿佛是挂在城头上似的,弯弯曲曲向远方无限延伸。“客散江亭雨未收”是说当时天气,远去的人要走了,但雨没有要停的样子,雨中送客更添愁绪。两句诗勾画出一幅情景交融的图画:城堞耸峙,远山一抹,驿路蜿蜓,细雨中,黄河岸边亭里,行人要远行了,主人殷殷相送,难舍难分。
时值安史之乱。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开元盛世景象一去不复返。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的情感是不会局限于个人之间的离愁上。“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这里隐藏着一个典故:有一年,汉武帝刘彻到河东(今山西)去,祭了后土之神,又坐船在汾水上游览、饮宴,并高兴地作了一首《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武帝在位是汉朝的鼎盛时期,而唐朝开元盛世国力强盛,比起汉武帝时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安史之乱后,国家一夜之间落得如此可悲的局面。恰好李判官要去晋州绛州,即汉武帝去的河东,于是,诗人含蓄地向朋友提出这样的嘱咐:“李判官呵!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还像汉武帝时代那样雄伟壮丽么?”很明显,隐藏在这两句话后面的是诗人对于唐帝国衰落的深深哀叹。一种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情怀在诗人胸中荡漾。无疑,诗的后两句使整首诗平添许多光彩。
《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入奏》是首五言律诗:“送客飞鸟外,城头楼最高。樽前遇风雨,窗里动波涛。谒帝向金殿,随身唯宝刀。相思灞陵月,只有梦偏劳。”此诗被作为岑参代表作入选《唐诗三百首新编》(马茂元等编注)。此诗作于行将平定安史之乱的时候,各道节度使会师陕州,胜利在望,岑参心情十分激动。随军的岑参送姓辛的判官到西安奏报军情,送别的地方放在陕州城的城楼上。陕州城三面环水,城墙临水而建,犹显其高。“送客飞鸟外,城头楼最高”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城墙之高,送客的月城城楼高耸入云,连鸟都难以飞上去;“樽前遇风雨,窗里动波涛”写离别饮酒之时,风起雨来,从窗户里看到,黄河水翻起波涛,汹涌澎湃,此情此景颇为壮观。前四句“发端突兀,出人意外的,一开头用精警的话来打动读者,力避平庸”(周振甫《诗词例话》),看这几句,似乎又感受到岑参边塞诗风。后四句则是诗人想象朋友离别后的情景。“谒帝向金殿,随身唯宝刀”写朋友拜谒皇帝时腰系宝刀(上殿前),英气勃勃;“相思灞陵月,只有梦偏劳”则写朋友之间的相互思念。诗中的“灞陵”位于长安东南30里处。这里原有一条灞水,汉文帝陵墓修在这里,所以称这里为灞陵。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常在这里分手,所以“灞陵”在唐诗中成了离别之地的代名词。“梦偏劳”是说由于特别思念,会天天梦见,所以离别之后梦该辛苦啦!
三门峡这片古老的土地,给了岑参不尽的诗情。欣赏他的优美诗篇,让我们对三门峡的过去有了一定的认识。(记者刘书芳)

咸阳市2018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报名开始
内江市旅游局调研威远县旅游产业发展
清明节假期温馨提示 游玩的同时注意天气变化
[农安县]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工作调度会
内江经开区:开展环保专项整治根治“散乱污”乱象
浪漫主义诗人岑参与三门峡
友谊县政协主席郭登民深入作风整顿联系点对接
大货车司机下车 不慎坠桥胳膊摔伤
当涂县规划局多举措助推乡村振兴
我市58家企业列入“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计划”专项信贷支持省级重点企业名单
礼泉御杏成为群众致富的“金蛋蛋”
泰政办发〔2017〕17号泰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泰安市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的通知
共建“一带一路”:中非合作 铺就未来幸福路
弘扬重阳文化 传承孝善敬老 2018中国 西峡重阳文化节盛装开幕
灵山那隆捣毁一『私炮』加工窝点
2017年宝鸡市申请发明专利1230件 同比增长66.4%
台州市局圆满完成“乡村振兴”民意调查
马正勇同志到新港街检查督导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案件整改工作情况
西安交警出动警力近2万人次 确保国庆我市交通平稳有序
剑阁县“三结合”严防非洲猪瘟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