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吃海喝


写下这个题目,一定有人觉得好笑,面条就是面条,能有多好吃呢?好者好、恶者恶,对于喜欢吃面条的人来说,就是好吃。《青箱杂记》说:“汤饼,温面也,凡以面为食煮之,皆谓之汤饼。”煮着吃的面食,宋人都叫“汤饼”。清代俞征燮《癸巳存稿·面条子》载:“面条子,曰切面、曰拉面、曰索面、曰挂面,亦曰面汤、亦曰汤饼、亦曰索饼、亦曰水引面。”可见面条家族很庞大,兄弟姐妹也很多。
每年的三伏天,民间家家煮汤饼,认为可以驱除暑疫。《荆楚岁时记》中:“六月伏日进汤饼, 名为避恶。”恶,疾病和污秽也。伏天苍蝇、细菌多,饮食不洁,易患肠道疾病, 而汤饼用水煮沸,趁热吃最好。如今我们老家还有一个单方,就是肚子不舒服了,下一碗热面条捞出来,碗里不要放水,再放入捣好的大蒜汁,盖住碗焖10分钟后再吃,可以治疗拉肚子、痢疾,一碗见效。豫东老人俗语叫面条为“焖条”,不知与此有没有关系。
面条一词在宋代才定型,民间称“汤饼”。最初,汤饼实际是一种面片汤。后来制面工艺改为先揉搓到像筷子那样粗细,一尺一断,在盘中盛水浸。面条的形状最后被定格为长条。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中记载有“水引饼”,是一种一尺一断、薄如韭菜叶的水煮食品。
三国时期,魏国的尚书何晏面容白皙俊美、气色好。魏明帝怀疑他脸上涂了粉,于是便在夏天赐给他汤饼吃。何晏吃着汤饼,汗流满面,用衣服擦汗之后,面色却更加洁白。这是《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后以汤饼咏作美男的典故就出于此,也用来描写君臣融洽相处。
唐代的人过生日,必食汤饼。到了宋代以后,这种风气越来越浓,宋马长卿《嫩真子》卷三曾说:“必食汤饼者,则世所谓长命面者也。”清人金埴也说:“今人生朝,设汤饼宴客,在唐时已行之。”在宋代,孩子出生后3天,还要请亲朋好友去吃面条,开“汤饼宴”以示庆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李克让竟达空函 刘元普双生贵子》:“转眼间,又是满月,少不得做汤饼会,众乡绅亲友,齐来庆贺。真是宾客填门,吃了几日筵席。”生日汤饼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无论在饭店还是在家过生日,一定要吃一碗面条,这碗面条叫“长寿面”。
宋代大街上有很多面食店,可以吃到多品种的面条。《萍洲可谈》卷三记载:张升杲落第之后,来到朱仙镇,身上只剩下数十钱了,仅能买汤饼吃。汤饼虽是最便宜最实惠的日常主食,也能成为盛筵高席上的压轴之食。宋人开宴会,酒菜过后,最后必定送上一碗面。刘跂《晁端州秀宴席》诗有云:“熙熙春台上,醉语各相忘。汤饼最后出,虽饱别有肠。”
诸位,面条究竟有多好吃?听我讲下面这个小故事。
西晋有个叫束皙的人,写了一篇《饼赋》,写了数种饼,有馒头、薄持、起溲、牢丸等。“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 束皙觉得大冬天的,早上冻得受不了,饥肠辘辘,吃一碗汤面条是尘世间最好的事情了。到底有多好吃呢?他写道:“弱似春绵,白若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气散而远遍。行人失涎于下风,童仆空噍而斜眄。擎器者舐唇,立侍者干咽。”翻译成白话就是:软如春天飘飞的絮棉,洁白如秋天煮的生丝,气味浓郁飘散开来,浓香传得很远。在下风口方向行走的人闻到香味都会流口水。童仆不由自主地空嚼着,斜眼偷偷观看。拿盛汤饼容器的人禁不住添嘴唇,站在旁边的侍者连口水都咽干了。
面条真好吃,束皙真会写,看得我直流哈喇子。

30余人清理卫生死角
六旬老人在公厕内摔倒 热心市民及时帮忙报警
南京两案例入选去年全省消协支持诉讼典型案
惠阳“三个一”创新工作思路 助推项目实施
武清区深入推进水污染综合防治
海吃海喝
古田县教育服务公司二手车辆闽J108KB交易公告
201公交车线路有变动 一些市民感觉乘车不方便
向赟会见中电建集团路明一行
蓬安法院召开审判质效推进会
点赞!平果县残疾人运动员载誉归来 获3金3银6铜
全省“七五”普法中山迎来“期中考”
“爱心妈妈”织“温暖” 千里之外助孤残
我市百场文艺进基层暨2018年“四下乡”活动启动
广西铁路跨越发展成为脱贫攻坚强力“引擎”
柯桥区全省首创大宗物资采购交易平台
大同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支出大幅增长
勉县从六个方面描绘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新蓝图
光泽县环保局扎实开展2017年度县级饮用水水源地评估工作
河南杭萧喜获2017年度洛阳市先进建筑企业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