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园整体时尚雅致(效果图)。
(海西晨报记者 吴宇豪)粮食,上关国计,下系民生。自古以来,粮食的丰歉、价格的高低都被视为国家大事,粮食问题也被列入治国安邦要策。
而海岛城市厦门,在粮食供给和储存方面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为此,晨报记者采访了厦门粮库老干部孙先生,为您讲述一段粮食储存和收购的故事。
为粮库采购安装空调
20世纪80年代,电风扇只有少数家庭买得起。而空调就更稀罕了,市场上几乎无人问津。
孙先生曾在厦门市粮食储运公司第一粮库任主任,他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以前,厦门的粮库都常温储存粮食,因此,粮食无法长期保存,其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中期,孙先生到原厦门第一粮库(俗称“文灶库区”)工作,为改善粮食储存环境,决定采购一批空调装备粮库。
孙先生说,当年他去购买空调时,店里只有3台空调,每台价格2300余元。当老板得知他要一次性采购一批空调时吓了一跳,“这3台空调已在店里放了3年,根本就卖不出去。人都还吹不起空调,粮食却先享受起来了”。
从那时起,文灶库区的部分粮食就在20℃以下的环境中进行保存,舒适地吹着空调。
为调粮历经千辛万苦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这是几千年历史经验的总结。
为保障厦门粮食供应,粮食部门的广大干部、职工不辞辛苦、筹调粮食。孙先生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厦门的粮食主要都靠外地提供。一年里,粮食部门的干部要深入产区进行两次调研,若粮食歉收,还要进山里调粮。
20世纪80年代,厦门的粮食主要由三明、南平等地供应。那时,从厦门到南平的粮食产区,坐车要花两天时间。“手中有粮,群众不慌”。粮食干部们笑称,为了调粮,常常要跑遍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费上千言万语,才能保障粮食供应。
政协芦山县第八届常委会视察调研我县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情况
岳阳严把农产品安全关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兴文县“三落实”把好农家宴安全关
广州61名律师入选全国千名涉外律师人才库
齐抓共管净化网络治理网瘾
30年前就让粮食吹上空调 老干部讲述粮食储存与收购的故事
为健康安徽健康中国贡献更大力量
八旬老人丢失钱包公交司机拾金不昧
周霁深入城区部分工业企业现场办公时强调 扎实抓好“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 全力推动企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创新社保服务领域 打造贴心社保服务
东城区:四措并举推动全区重点项目建设
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鞍山“智慧公交” 让你对出行了如指掌
新厂街道:多社区开展迎“七一”主题活动
新产品频出推动海口旅游转型升级 上半年接待游客超千万
警方提示:儿童反拐小常识
南海区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闭幕
98抗洪胜利20周年忆:当年亲吻将军的女孩你在哪儿?
市粮食局赴旌德、宁国开展12325热线宣传活动
北海市城区农贸市场海鲜品价格行情表(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