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出生于陕北高原的男子,因特别的机缘来到尉氏农村,生活 18 年。依靠勤劳的双手,他不仅为一个特殊的家庭营造了其乐融融的氛围,而且一直不忘自己的剪纸梦——根植中原大地 传承传统技艺
丁军科教女儿剪纸。
位于尉氏县城中心地段的刘青霞故居东厢房内,新筹建的方志馆琳琅满目,陈列着本土有史以来的名人影像、经典古籍以及书画作品,再现了尉氏县各个时期的历史发展和人文文化。墙壁上悬挂的剪纸作品《十二生肖》,龙腾虎跃、牛憨羊肥,栩栩如生。图画中那扬蹄嘶鸣的骏马、昂头打鸣的公鸡、攀枝跳跃的灵猴、俯首帖耳的狗狗,还有机敏的老鼠、欢蹦的兔子,惟妙惟肖,朴拙中透出几分灵巧。尤其是那幅《凤穿牡丹》剪纸作品,构图寓意深刻,剪工细密而不繁琐,堪称佳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竟出自尉氏县庄头乡马家村农民丁军科之手
已届不惑之年的丁军科,是尉氏县庄头乡马家村马老汉家的上门女婿。谈起自己的身世,这个1米80的汉子,两眼噙满了泪花。
1978年10月,伴随着陕北高原的季节风,丁军科出生在陕西省宜川县枣树湾的窑洞里,给这个缺少人气的家庭增添了生机。宜川县地处延安市东南130公里,属于渭北黄土高原丘陵地带,沟壑纵横,川原相间,人居环境闭塞。丁军科的父母都是农民,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耕作仅能填饱肚子。他是家里的独苗,从小被奶奶和父母娇宠着。至今在他的记忆里,乡村的冬夜,清冷寂寞,奶奶和母亲盘腿坐在土炕上,凑着油灯昏黄的光亮剪纸,父亲则蹲在一旁吸闷烟,聊以打发漫漫长夜。他挤在母亲的怀抱里,忽闪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仔细瞅母亲剪窗花剪鞋样,自个忍不住捡起碎纸,用小手握着剪刀比葫芦画瓢,剪一个对肚蛤蟆伸出八只爪子。母亲爱怜地紧紧抱着他说:“俺娃不憨,长大了一定有出息咧。”可惜母亲并没有等到儿子有出息这一天。
丁军科6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他从此与奶奶和父亲相依为命。不识字的奶奶有一双灵巧的手,不仅善做针线女红,剪纸活儿远近闻名。村人逢年过节,或者遇有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上门请奶奶剪窗花、墙花、枕头花、壁挂花,还有闺女出嫁脚上穿的缎面绣花鞋,奶奶剪出来的人物树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各具情态,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丁军科跟奶奶学剪纸,一招一式,全靠悟性。父亲见儿子聪明伶俐,勒紧腰带,供养他上学读书。那个年代,全村就丁军科一个孩子背上了书包,跨过沟沟壑壑,到几公里外的原上窑洞去读小学一年级,吃饭搭老师的伙。他至今记得,那个叫宁志康的老师,待他像儿子一样亲。为了给奶奶和父亲当帮手,丁军科7岁就下厨房学做饭,蒸馍、擀面条,样样都会。他说自个头一回学大人发面蒸馍,水多面少,稀面糊粘得满手都是。他还自个学会做针线活儿,缝衣服补袜子,手指肚不知道被针扎过多少回。最难学的是庄稼活儿,他8岁独自套一头犟驴,去原上学犁地,黄土高坡的陡坡接近60度,那头犟驴不听他使唤,下坡直撒蹄跑。麦收季节,高原上的麦子靠人工收割,打成捆背下来,找一块平坦的坡地,碾打后再装布袋扛回家,日子过得苦啊,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任凭再苦再累,他跟随奶奶学剪纸的心劲儿没有散。
丁军科一边帮大人干活儿,一边坚持读书和剪纸,勉强读到初中毕业,就辍学了。他喜欢看书,家乡不通电,夜晚趴在油灯下读书,瞌睡把油灯打翻了,连自个的书也被烧毁了。那年月,穷乡僻壤缺少文化人,1996年丁军科有幸被乡里推荐,到他读小学的窑洞里去当代课老师。代课老师都是多面手,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啥都教,每天两眼一睁,熬到熄灯,挣3元生活补贴。丁军科已经知足了,他很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就像当年宁志康老师对他那样,善待山沟走出来的娃娃。头一个月满勤,丁军科领到90元,高兴得步行往返25公里,下坡上坡累得直喘粗气,到镇上给父亲购买一条香烟和一包瓜子,让老人家打发漫漫长夜。10岁那年,父亲对他说要到沟那边去相亲,他哭了,父亲转身进窑洞,从此形单影只,为了他再不提续弦的事儿。
丁军科在那所小学待4年,他天天手把手教原上的娃娃认字算数,还把自己的剪纸手艺教给娃娃们。可他没有正式编制,朝不保夕,随时都有可能被解雇回原上当农民。寻常人们嘴里尊称的丁老师,长得细麻高挑,一表人才,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眼看着原上跟他同龄的男青年相继都娶妻生子,就因为他家穷,媒人始终不愿光顾他家提亲,为这事儿把父亲的头发愁白了。父亲皱眉头说:“我娃命苦,生的不是地方啊!”父亲四处托人给儿子提亲,却是流水有意,落花无情。最后,还是远嫁到河南的亲姊妹,给老哥哥传来一条左右为难的消息,问他愿不愿意把独生儿子送出去招亲。原来,1938年为逃黄河水灾,丁军科的姑父跟随父母由豫东尉氏县到陕西省宜川县谋生,娶了丁军科的姑姑为妻,此后一家人又叶落归根,回到了原籍地生活。赶巧,丁军科姑姑所在的马家村有个马老汉,老两口膝下生育一子一女,儿子先天性智障,难以支撑门户,老马家要招上门女婿,延续香火。丁军科的父亲狠狠心,冲儿子说:“我娃走吧,哪儿的水土都养人!”就这样,丁军科这个出生在陕北黄土高原的娃子,走出封闭的家园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河南人。
丁军科十分珍惜那段当老师的时光,每天跟天真无邪的娃娃们在一起,让他苦中有乐,突然离开这个岗位,他真有点难舍。临离开故乡的前夕,他坚持为娃娃们上了最后一天课,从上午到下午,他在窑洞里讲得口干舌燥,恨不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都灌输给娃娃们。他还把自己心爱的剪纸作品用一根铁丝串起来,挂在窑洞外边的树上,一幅幅展示给娃娃们,希望他们能够喜爱剪纸艺术,将民间绝活儿传承下去。傍晚时分,丁军科教完最后一节课,依依不舍走出窑洞,站立在冬日的余晖里久久不肯离去,两眼噙满了泪水。
1999年腊月,眼看就要过春节了,丁军科简单收拾一下自己的东西,启程往河南招亲。奶奶已经去世了,家里剩下孤零零的父亲送他,翻过一道又一道沟壑,父亲却不肯回去。冬季的寒风从沟底蹿上来透骨凉,扬起一阵阵黄沙弥漫在空中,天地浑然一色。远处的原上,有路人排遣心头的寂寞吼一嗓子: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大风从门前刮过
………
那走调的歌声随风越过沟壑,传进丁军科的耳朵里,让他驻足回望着身后岗峦起伏的皇天后土,禁不住鼻子发酸,双膝跪在地上,庄重地磕一个响头。他知道此一去将扎根中原,担当起另一个家庭的重担,从此再也回不来了。父子俩步行25里坡路,一路上有很多话要说,父亲反复嘱咐他:“我娃去别人家当儿子,气力不能懒,手脚要勤快,把家弄好了,俺老脸也沾光哩。”父亲一直坚持把他送到镇上的车站,看他坐上开往县城的汽车已经启动了,在后边追着汽车大声冲他说:“我娃的剪纸不能丢下,那是奶奶和你娘传下来的手艺,留个念想哦。”那一刻,他打开车窗玻璃,冲车后扬尘中奔跑的父亲挥挥手,泪水止不住夺眶而出。
丁军科自从走进老马家跟妻子马现英拜堂成亲那天起,就挑起了家庭重担。庄头镇地处尉氏县北部沙区,相传这里曾经是南宋爱国名将岳飞大战金兀术的古战场。“黄沙百战穿金甲”,每遇秋冬季节,风沙弥漫,土地瘠薄,旱象严重。即使这样,丁军科觉得生存环境远比黄土高原强多了。家里耕种十几亩沙岗薄地,他对种庄稼有的是经验,也肯下力气,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地里的庄稼不比别人的差。平时他寡言少语,乐于助人,村里谁家有事,他不请自到,干完活儿就走,不求回报,落下一个好人缘,街坊们都说,老马家招了一个好女婿。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丁军科的好人缘,走到哪里都招人待见。他每年都辛苦栽种几亩品种优良的西瓜,为了能够卖个好价钱,不辞劳苦拉到新郑市去销售,在那里遇到当地人刘和平老夫妇俩,一见如故,对他像亲儿子一样,每天两顿饭做给他吃,四五年来,年年如此,让从小失去母爱的丁军科十分感动,时常挂在嘴边。
丁军科牢记父亲的嘱托,把自己最喜爱的剪纸画收集成册,带在身边,期待着有一天能传给自己的孩子。农闲时节,翻出来剪纸画看看,不仅是对逝去的奶奶和母亲的怀恋,更是对自己艺术爱好的鼓励与坚守,时常激发起创作的欲望。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独坐灯下,回忆起故乡的清贫岁月,创作的欲望蠢蠢欲动。他拿起剪刀,在一张红纸上随心所欲地剪人物造型,剪花鸟鱼虫,总觉得陕北的剪纸艺术包含着一种粗犷抽象的东西在里边。如今自己的生活环境变了,昔日满眼粗犷的沟沟壑壑里边的窑洞,被平野绿洲和新村楼舍所替代,那高亢激越的《信天游》吼声,也被清丽婉转的梆子戏给冲淡了,他渐渐地融入中原民俗文化的氛围,艺术的审美情趣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兄妹开荒》曾经是陕北边区独创的传统剧目,艺术家们曾经从当年的大生产场景中领悟出生活的真谛,创作出栩栩如生的作品。丁军科精于构思,将《兄妹开荒》的场景用剪纸艺术再现出来《夫妻造林》,以此唤起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画面中哥哥头顶白羊肚手巾肩扛农具的形象,换成了头戴瓜皮帽肩挑树苗的胡子老汉;穿花衣的小妹妹也变成了脑后梳理抓鬏的老太太,挑着水桶抗旱保苗,朴拙中尽显对艺术的追求,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丁军科剪刀下的作品《飞天》中的女神、《精卫填海》中肋生双翅的精卫、《大圣归来》中的美猴王、《送子观音》中的观音菩萨,无论是五官的表情,或者细密的发丝,简繁得当,造型优美,堪称佳作。
1999年12月10日,在澳门回归祖国怀抱之际,丁军科决定用剪纸艺术表现出来这一盛况。那段时间,他吃饭走路,满脑子思想的都是澳门回归的画面,构思了十几天,才拿起剪刀动手剪纸,剪剪停停,利用空闲时间,断断续续剪了 20天,创作出来《澳门回归》作品。画面中的和平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澳门行政区区徽,以及各民族欢庆鼓舞的龙狮争霸,形象逼真,精美艺术跃然纸上。
丁军科在剪纸创作中,由生活的感悟,上升到理性层面的审美情趣,让自己的作品于吉祥喜庆的氛围中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他精心构思的《唱响中国梦》,构图简约,空灵通透,画面中比翼双飞的吉祥鸟、昂首报晓的雄鸡、花开朝阳的牡丹,相互烘托起“唱响中国梦”5个艺术字,蕴含着中华民族在太平盛世中对强国富民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他创作的剪纸《澳门回归》《唱响中国梦》《凤穿牡丹》《旺气十足》《比翼双飞梁祝》等6幅作品,被开封市美术馆展览和推介。
2018年1月30日上午,丁军科应邀来到尉氏县城,将自己最心仪的剪纸作品《凤穿牡丹》和《十二生肖》捐献给尉氏县方志馆。
如今,在马家村扎根生活了18年的丁军科,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不仅为老马家盖起了楼房,生育一双儿女,过上富足的日子,还将自己的老父亲接到身边,尽赡养义务,给这个特殊的家庭营造出其乐融融的氛围。更重要的是,丁军科将陕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带到了中原,惠及乡邻。他的上千幅剪纸作品,从来没有卖过,谁喜欢就拿去,不要一分钱。他说:“俺的剪纸艺术是传统与现实的融合,既有传统的热情奔放,也有现代的细腻与精致。只要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把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技艺传承下去,俺就知足了。”
丁军科16岁的大儿子正在读书,无暇顾及这门祖传的剪纸艺术,10岁的小女儿却对爸爸的剪纸作品爱不释手,拿起剪刀剪出的蝴蝶振翅欲飞。丁军科手把手教小女儿剪纸艺术,殷切期待着后继有人,将祖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中原大地,发扬光大。
开封第二河务局:治黄新兵上一线学牢本领变尖兵
陈宝生谈大学排名:尊敬排名,不为排名,重在走自己的路
余杭出钱80亿元携手海宁合作开发杭州东大门
城区公安专项整治港口海域禁毒
祁东县2018年公开招聘高中教师简章
根植中原大地 传承传统技艺
市委常委会研究立法普法、政协民主监督、城市基层党建等工作
葫芦丝培训走进广生泉社区
凌云在京接受中央及省市媒体联合采访
阿那亚社区与新世纪医疗集团、北京怡德医院开展战略合作
清华北大抢着要 这个岳阳女孩不一般!
慈利县召开酒类生产小作坊整治暨办证启动大会
上半年芜湖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大幅增长
杭州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市水库水电工程管理中心全力做好台风“山竹”防御工作
学校文化建设,秀中大有可为——嘉兴市副市长邢海华一行莅临秀州中学视察调研
清远城中村:危机重重
[石鼓区] 石鼓区失地农民“养老贷”正式启动
渭南市人大常务会预算联网监督中心一期建设配套服务项目中标公示
县交通局召开专题党课教育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