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拔穷根

——看阳高县奏响三部曲决胜脱贫攻坚战
走进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阳高县,看到的是一派火热的景象:党员干部或在田间地头、农家庭院走村入户,帮扶贫困群众;或在项目施工工地现场办公,推动工程进度。再看脱贫攻坚主战场,一个个扶贫产业园区各具特色,业已建成;一排排易地移民新居整齐划一,加快推进……
作为今年我市3个首批要实现脱贫摘帽的贫困县之一,阳高县精准发力,强产业、建新居、转作风,奏响决胜脱贫攻坚战三部曲。
强产业筑牢脱贫根
眼下,位于六梭山脚下的鳌石乡寒富苹果套种中药材特色扶贫产业园,满眼是丰收的景象,树上的苹果已经成熟,林下套种的黄芪、知母、射干、丹参等中药材长势喜人。
“过去我只种玉米,一年忙碌下来,也收入不了多少钱,种植中药材,去年就有近5000元的收入,随着寒富苹果进入盛果期和中药材产量的增加,收入会越来越多,日子会越来越好!”在园区内忙碌的乱石村村民宋喜亮边擦汗边高兴地说。
鳌石乡以产业扶贫为依托,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套种中药材产业,通过流转、调换等方式,集中了近2000亩耕地,改种寒富苹果,并结合本地土壤、气候等条件,选种黄芪、党参等中药材,形成了寒富苹果套种中药材的立体种植模式,果林空间得到科学合理利用,实现了果树与药材的互促互利。
“黄芪等中药材经过拣选、清洗、切制等初加工后,价格就是以前的好几倍,这个过程既可以提高中药材的利润,又可以增加贫困户的务工收入,同时实现了扶贫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鳌石乡负责人指着正建设的苹果储藏库和中药材初加工车间说。
与南部的鳌石乡不同的是,该县中部的大白登镇因地制宜,主打当地优势产业设施蔬菜产业。“目前已建成钢架塑料大棚381栋、日光温室82栋,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347户897人。”该镇负责人表示,“这个项目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受益,钢架塑料大棚每栋可收入近1万元,日光温室每栋可收入近3万元,将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
产业是脱贫的根基。阳高县立足县情,因地制宜,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壮大“棚+杏”,用活“地和林”,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打造“4+n”扶贫产业模式。“4”即设施蔬菜、杏果、全产业链生猪养殖、旱作农业(小杂粮)产业;“n”即黄花、特色养殖、中药材种植、光伏产业……目前,全县12个乡镇已建成9个设施蔬菜园区、5个千亩杏果经济林园区、2个千亩黄花产业园区、6个千亩中草药基地,发展西门塔尔牛、黑土猪、绒山羊等特色养殖1.2万头(只),发展小杂粮等旱作农业2万亩。
注重大企业大项目的产业带动,阳高县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经过积极争取对接,与正大集团合作建设新型农牧食品产业综合开发项目,可带动6000户贫困户长期获得资产性收益和工资性收入;与北京新发地、海南佳伟农业集团建设千亩高品质蔬菜种植产业园区,可带动1200户贫困户种植增收;推进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的杏韵小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重点建设杏果、设施蔬菜、康养三大特色产业。
“借光”增收是该县产业扶贫又一途径。立足于全县光照资源丰富的优势,光伏扶贫产业发展得生机勃勃,全县光伏扶贫产业总装机达21.4兆瓦,其中联村光伏电站4个,单村光伏电站5个,项目见效后,可覆盖118个贫困村和7个非贫困村的4280户深度贫困户实现收益性分红。
“通过多产业发展,实现有意愿的贫困户每户至少有2项产业覆盖。”该县扶贫办负责人说。
建新居打造幸福家
去年12月11日,是东小村镇东营村村民秦爱一家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告别了居住50多年的土窑洞,搬迁到由政府建设的两间新房子。
秦爱原来居住的窑洞里光线既不好,也不通风,阴冷潮湿,还没有上下水。由于年头已久,窑洞已经出现破损,一遇上下雨下雪,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不仅是住房条件差,他原处的东营村,生活环境艰苦,出行不便,吃水困难,土地贫瘠,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
“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这辈子想都不敢想能住上水电暖齐全,宽敞又亮堂的大瓦房!”对比自己的旧窑和新居,秦爱激动万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阳高县把实施易地扶贫移民搬迁作为确保贫困户住房安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战役,认真落实习总书记统筹解决好“人钱地房树村稳”7个问题的要求,跟进“精准识别搬迁对象、新区安置配套、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产业就业保障和社区治理”六环联动,实现“六靠”即靠路、靠水、靠城、靠中心镇、靠产业园区、靠旅游景点。去今两年计划搬迁贫困人口15804人,不论是搬迁规模,还是建设速度,均属空前。
该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分两期实施,一期易地扶贫搬迁房屋主体工程于去年10月底全部竣工,共新建移民安置房6259间,11月15日前实现分房到户,涉及搬迁人口3296户8030人。今年3月20日,(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一期工程10个移民搬迁安置点全部复工。二期易地扶贫搬迁工程20个安置点于今年3月20日全部开工,预计10月底实现分房到户,11月底搬迁户全部入住。
“政府帮咱建了新房,又给建起了蔬菜大棚,光这头茬尖椒就卖了2000元,我甭提有多高兴了!”龙泉镇花苑新村易地搬迁户康巨英逢人就夸党的政策就是好。
花苑新村移民搬迁共涉及7个村127户262口人,规划占地311亩,其中建房占地85亩,后续产业占地226亩,配套建设131栋塑料大棚。
“新型塑料大棚一年可种植两茬蔬菜,每栋塑料大棚实现毛收入1万元,纯收入5000到7000元。”龙泉镇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搬迁户种植的大棚辣椒长势良好,已部分上市。”
挪出了穷窝,还得有增收产业。阳高县按照“搬迁未动、产业先行”的思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同步配套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扶贫项目,做到搬迁点建在哪里,配套产业就跟进到哪里,针对不同的安置点,因地制宜地配套了设施蔬菜产业园区、林药套种产业园区、旱作农业小杂粮基地、黄花产业园区,给搬迁户吃上了“定心丸”。
转作风压实责任人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今天我终于落了户,正式成为阳高人了。”鳌石乡龙堡村贫困户曹爱义老伴谢俊青一个劲向入户工作的县委政法委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谢俊青是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天桥村人,与鳌石乡五保户曹爱义一起生活了24年。多年来,由于受各方面条件制约,老人的户口问题一直没有落实,无法办理结婚证,更享受不到国家的各项补贴和优惠政策。
县委政法委驻村工作队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次与湖北有关部门沟通联系,并陪同老人前往湖北办理相关证明,在最短的时间内为谢俊青上了户口。
这是阳高县贯彻落实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要求,在党员干部中推行“入户工作法”,帮扶干部为贫困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的一个生动实例。为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压实责任重落实,今年该县积极创新干部驻村帮扶方式,全县所有帮扶力量全部常态化做到“七个入户”,即入户工作、入户帮扶、入户对接、入户落实、入户走访、入户宣讲、入户督查,全县各级干部累计入户走访2.3万户次,发现具体问题2780多个,解决2400多个。
1660颗在自己手里滞销的鹅蛋,经过县科教局扶贫工作队的宣传和帮忙,竟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一下子就收入了6640元。友宰镇友宰村贫困户田述生靠鹅蛋增收的例子,也是得益于县委推行的“入户工作法”。
脱贫攻坚是个大战场,也是个大考场,比的不仅是能力,还有作风。阳高县着力创新干部管理机制,建立“五个三”工作机制。“五个三”就是:“三个绝不允许”,绝不允许扶贫领域发生腐败问题,绝不允许出现数字脱贫、虚假脱贫,“三个一律”,绝不允许在脱贫攻坚决胜阶段出现干部退缩;“三个一律”,没有经过扶贫一线历练的干部一律不纳入组织提拔范围,脱贫攻坚中没有干出实绩的一律不予提拔,驻村帮扶工作中只出工不出力、雨过地皮干的一律进行组织处理;“三个三分之二”,各级各部门2/3以上人员,包括班子成员都要派驻覆盖到村,帮扶单位2/3以上的财力用于驻村帮扶,驻村帮扶人员2/3以上的时间精力都要放在常驻村真帮扶上;“三责同抓”,落实驻村人员的直接责任,夯实派出单位“一把手”的主要责任,强化派驻乡镇的管理责任;“三个一批”,在脱贫攻坚中表彰提拔一批经过历练、成效突出、群众满意的干部,巩固提升一批好苗子好干部的能力水平,问责处理一批工作不力、问题突出、成效不实的干部。
“今年以来,围绕‘五个三’机制落实情况共开展督查176次,提醒谈话51人次,处理干部35人;共提拔使用34名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同时从县直部门提拔9名干部到乡镇从事脱贫攻坚工作,占到同期调整干部的73%。”该县县委有关负责人说。
举目已是千山绿,亦趁东风再扬帆。决胜脱贫摘帽的号角已吹响,面对1.01万贫困人口脱贫,剩余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的预脱贫任务,这一年,阳高县实干加苦干,精准再加力,卯足了劲!

邵阳县农民家门口编织斗笠“顶”出富裕来
市环境信息中心迅速传达学习市环保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整治动员会精神
诏安县完成消毒灭源集中行动
十四号线一期完成九成土建工程
全市第三方平台账号开始登记备案
精准发力拔穷根
2018瓷博会大幕将启景德镇瓷发局备战正酣
省直全国人大代表来泰调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情况
乐亭县2018年度公民无偿献血工作有序进行
蓝山:5000人齐聚广场举行全国第十个“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
向学生传授自卫防身术
“肠中风”易盯上老年人 学会科学防治很重要
国家卫健委解读“互联网+医疗健康”指导意见:让广大群众分享优质医疗资源
首次独立参展 一汽奔腾北京车展发布两款全球首发车
宿迁:小厕所大民生
刘和生深入产业园区调研一线推动工作落实
不守“猴规” 顽劣猕猴被“关禁闭”?海南猴岛景区回应
略阳实施乌鸡众筹推动特色优质农产品销售
栽培面积10万余亩 设施西瓜已成为我市农业特色产业
第一时间发现、处置、解决问题 我市智慧城管让“城管”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