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亲历南京公祭现场 感受举城同悲 聆听苦难记忆

    12月13日,南京,阴。
    江东门街418号,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迎来南京大屠杀惨案80年祭,这也是第4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本报记者赶赴南京,感受国家公祭日的庄严与沉重,聆听幸存者的苦难记忆。
    全城同悼    那一刻,古都仿佛凝固
    清晨时分,天气阴冷,但没有阻止南京市民前来祭奠的脚步。上午7时开始,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外开始戒严,多数市民耐心地站在线外等候。
    “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黑色条幅布满街头。整个南京城庄严肃穆。
    上午10时01分,凄厉的警报声响起,广大市民伫立南京街头,在这凝固的瞬间,古都的每一处都沉浸在悼念死难同胞的巨大悲痛中。
    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平日里喧闹繁忙、车水马龙的马路上,定格成一幅肃穆的图画。车辆停驶鸣笛,行人脱帽致哀,共同悼念80年前那场劫难中死去的同胞。
    苦难回忆
    “爸爸被日军带走,再也没回来”
    上午10时,中山码头丛葬地,前来祭奠的市民排成长队。
    人群中,一位被大家搀扶着的头发花白的老人,格外引人注意。“我每年都来,那段历史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老人颤颤巍巍用手帕擦了擦眼泪,语气坚定。她叫甄爱梅,今年93岁,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每年这个时候,她都会带着全家八口人来到中山码头祭奠。
    “爸爸在无锡工作,为了送我和家人才来到南京,一家人住在三牌楼附近。”甄爱梅对父亲最后的印象停留在1937年,“爸爸抱着弟弟在门口玩,日本人突然把他带走了。我们以为是帮日本人做事去了,奶奶告诉我,父亲在江边被枪毙了!”
    当时年仅13岁的她,和母亲躲在收容所,才幸存了下来。“前两年,我才知道爸爸就是在中山码头被杀,这里的江水都是血红的。”甄爱梅老人抹了抹眼泪,“这段历史我不会忘,我的子孙也都不会忘!”
    “因为一张中山像,外公就被杀了”
    69岁的南京老人冯国经,手拿雪白色的菊花在祭奠现场,双眼含泪。他来祭奠从没见过面的外公。
    “我小时候总是听我妈妈提起他。”从母亲的故事里,冯国经隐约得知,外公名叫张庭峰,年轻时候在沙洲圩附近帮人盖房子。“突然有一天,遇到了日本兵,他就被杀了。”
    原来,那时外公的大舅在苏州当警察,给了外公一张孙中山像,日本人看到外公身上的孙中山像,就认定他是中国军人,不由分说就将他杀死。“13岁的妈妈和两个姨妈也在现场,她们跪在地上求日军也没用,他们先开枪又用刺刀,把外公杀了。”
    “那段历史让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外公的疼爱。”老人突然哽咽,“我每年都来,每年都一定要来,也提醒家里的年轻人,不要忘记那段惨痛的历史!”
    “因为一张中山像,外公就被杀了”
    69岁的南京老人冯国经,手拿雪白色的菊花在祭奠现场,双眼含泪。他来祭奠从没见过面的外公。
    “我小时候总是听我妈妈提起他。”从母亲的故事里,冯国经隐约得知,外公名叫张庭峰,年轻时候在沙洲圩附近帮人盖房子。“突然有一天,遇到了日本兵,他就被杀了。”
    原来,那时外公的大舅在苏州当警察,给了外公一张孙中山像,日本人看到外公身上的孙中山像,就认定他是中国军人,不由分说将他杀死。“13岁的妈妈和两个姨妈也在现场,她们跪在地上求日军也没用,他们先开枪又用刺刀,把外公杀了。”
    “那段历史让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外公的疼爱。”老人突然哽咽,“我每年都来,每年都一定要来,也提醒家里的年轻人,不要忘记那段惨痛的历史!”
    记者探访
    清凉山丛葬地回响《和平宣言》
    “二零一七,国家公祭。河海师生,齐聚于此。白花致哀,庄严肃穆。丹忱抒写,和平诗章。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德曰生,和气致祥……”上午10时,在河海大学西康路校区,《和平宣言》在高空久久回荡。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碑前,草地上布满了学生们手折的近万只纸鹤。
    80年前,这里是清凉山余脉,是一片野岭。1985年,河海人自主设计了这座纪念碑,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隔80年,它离我们90后有些遥远,但是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情我们不能忘,更不敢忘。”河海大学大四学生李彦霖感慨,“我们在此祭奠,是痛定思痛,激励自己,奋发图强。我是一名国防生,我能做的就是不断完善自己,主动承担责任使命,保卫国家,捍卫和平。”
    辛德贝格,这个丹麦人的名字永远会被中国人铭记。
    南京大屠杀期间,这名“丹麦水手”在南京江南水泥厂设立了难民营和医院,先后收容并保护了数万名难民和少数伤兵,阻止了日军对难民营和工厂的劫难与屠杀。
    昨天下午2时,记者再访这一旧址。冬季萧瑟,地上大片落叶。厂区开放,院子里,辛德贝格雕像依然矗立。
    江南水泥厂标志建筑之一的“小黄楼”,是一栋两层民国小楼,布局呈现倒置的“凹”字形,其中一侧设计建设成尖塔造型,不对称中显示出了精致。根据中方专家的对比考证,小黄楼就是辛德贝格在安全区中医院的所在地。当年他从城里的鼓楼医院,找来医生、护士为这里劫后余生的中国难民伤兵治疗。
    “还会有年轻人特意来看看。”住在厂区附近的一位居民介绍,“也有老人家来,他们站在房子门口看到这些建筑,回忆起一些往昔,在墙角偷偷抹眼泪。”
    扬州身影
    两巡特警参与公祭日活动安保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正门口,市民来来往往。一辆印有“特警”字样的防爆装甲车停靠在路边,一位巡特警正持枪站岗。
    这名警察叫张贺,来自扬州巡特警支队一大队,和同事刘卿奉调前来支援国家公祭活动安保工作。
    执勤中,张贺严肃认真,警报拉响时,他与同事们一起脱帽肃立默哀。
    另一位扬州小伙刘卿,是名90后,尽管刚工作两年多,但经验丰富。
    “在上岗支援之前,我们都进行过专门的培训,我的任务是在新街口附近执勤。”刘卿介绍,比起之前的任务,这次的国家公祭日支援安保,令他感到更加意义重大。
    “上午,新街口路段原本人头攒动,车来车往,大家都忙碌奔波。”刘卿说,警报拉响时,所有的人都停下脚步,纷纷低头默哀。“街头上,不论男女老少,不论任何职业和穿着,同样的时间,大家都驻足哀悼,这一幕让我感到十分震撼。”
    南京市民
    参加公祭市民一年比一年多
    昨日傍晚的南京,风力增大,格外寒冷,南京人吴阿姨紧了紧自己的帽子,她的手臂上套着“志愿者”的袖章,这是她第4次为公祭日做志愿者了。
    “我们主要是给来祭拜的行人提供问询和帮助。”吴阿姨已年近七旬,但做起志愿服务细致认真。“我每年都在,公祭日明显感觉一年比一年人多。”吴阿姨说道,“每年的这个时候,大家一起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追思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我们中国越来越强大,日子越来越好,但也要铭记历史,不忘国耻!”
    她说,明年此时,她还会再来。
    记者 薛舒文 摄影 剑翔 发自南京

我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省级评审
海口火山荔枝月活动13日启动 市民可穿汉唐服与“贵妃”合影
深化对台先行先试 加快审批制度改革
请服务对象当“监督员”和“评判员”
点赞!首批500名贫困家庭孩子晚餐有着落了
记者亲历南京公祭现场 感受举城同悲 聆听苦难记忆
市纪委监委召开专项治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工作推进会
纯电动车按钮不少,乘客千万别随意摆弄
张兵在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商务区)调研时强调:翻篇归零再出发 勇当先锋和排头
副区长黄金国前往八一桥社区进行节前安全生产检查
百城住宅均价涨幅 连续12个月同比收窄
国家旅游局:宜春务实推进“厕所革命”
3月份我市CPI同比上涨0.8%
茅箭区整治扬尘保护环境
生命至上 安全发展
交管支队坚决把好“六个关口”围剿隐患为百日攻坚注入一剂“强心针”
开封召开部分县区“双联双创”工作座谈会将“双联双创”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海城区开展春节期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孟津县横水镇元庄村召集贫困户上"扶贫党课"效果好
桑梓店街道 向村“两委”履职能力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