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都探索粮食生产提质增效新路径


随州新闻网讯 记者唐天才报道:曾都区以院区共建曾都专家大院为依托,调整水稻种植结构,引进粳稻种植示范,提高稻米品质,增加农户收益,探索出粮食生产提质增效新路径。
  10月上旬,我市一般水稻(籼稻)收割基本结束,但在何店镇三岔湖村院区共建曾都专家大院的小麦、水稻全程机械化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放眼望去,仍是一片金黄色,金灿灿的水稻还长在田里,这是院区共建曾都专家大院引进的粳稻种植示范片。
  “我们整个基地共有16个粳稻品种,粳稻生长期比目前我市大面积种植的籼稻要晚1个月,基地里的粳稻将在秋播前收割完,与籼稻相比,插秧和收割都会迟1个月。”院区共建曾都专家大院岗位专家王保明说。
  据悉,近几年来,为有效提升稻米品质,曾都结合实际,依托院区共建专家大院专家,对粮食生产进行了有益探索,他们转化省农科院技术成果,引进在东北生长的粳稻,开展种植试验示范,持续进行不同品种的适应性展示,摸索提质增效的路径,为大面积推广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许贤超介绍,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的1个月时间有很好的温光资源,特别是每天有6到10度的温差,对粳稻生长非常有利。通过这几年连续种植示范来看,基地种植的粳稻获得了成功。
  “粳稻和籼稻相比有几大优势:一是增产,粳稻比籼稻要增产10%,每亩可增产70斤;二是粳稻有较好的米质结构,适口性和可口性更好;三是粳稻的整精米率比籼稻高5个百分点以上;四是粳稻有较好的抗倒性和耐低温,能减少种植风险;五是种植粳稻,有利于种植大户、农机大户拉长作业时间,提高机械利用率。”许贤超说。
  据了解,近几年,粳稻种植技术逐步在该区种田大户中得到推广应用,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目前该区已发展粳稻种植1万余亩。“粳稻生长期长,利用粳稻比籼稻插秧、收割晚的特性,能够错开农忙的季节,合作社打好时间差,对插秧和直播都有好处,做到服务和生产两不误。”该区农友农技合作社负责人刘啟友说。

明日19时网络春晚精彩呈现
我市启动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
一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处分9.6万人
再见了火车票 厦门已实现刷身份证进站上车
连云港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召开
曾都探索粮食生产提质增效新路径
南京召开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
温州派五千强将担任营商专员
暖心!春节的三个小故事,满满都是人生...
市城管办组织召开滁州市数字化城管系统推进会
“618”电商大促后 留神假客服假快递诈骗
昭化区试点夏枯草药材种植经济效益分析
市政府法制办赴九里沟烈士陵园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医在淮安 惠在百姓
松阳“民情地图”大比武激发干部干事激情
我市启动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调查工作
驻马店妈妈上错高铁 下车时还把孩子弄“丢”了 乘务员爱心接力
2018年华为物流峰会暨物流技术论坛在桂林举办,赵乐秦费志荣分别致辞
土右旗多举措共筑脱贫梦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湘潭】湘潭市委第五轮巡察边巡边改、立行立改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