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常德市一中:两棵树带来的文化思考

 
□常德新闻网记者 龚兴建 徐志雄 王敏
   400多年前,这里是明朝的荣王府。相传1598年,被封为荣定王的朱翊鉁亲手在王府内栽种了两棵银杏树。
   这位被地方史书称为“经史无所不窥”的文人王爷肯定不会想到,这两棵寓意“福被于后世,恩泽及子孙”的银杏树,会在400多年后,以一种精神图腾的方式,惠泽一方莘莘学子。
   典籍的翻找和考据或许让人感觉枯燥无趣,但围绕两棵树的经络探寻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走向,这样的话题,足以让我们兴味盎然。
   关键词 寻根·传承
   初春时节,常德市第一中学。温暖的阳光下,学校白色的拱型大门巍然壮观;树阴掩映间,数幢的现代教学楼各具特色。昔日“外缭以红墙,周回若千丈”的王府早已在时光中隐去踪迹,无从回味。
   除了两棵树。
   这样的寻找实在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当我们沿着校园左侧步入一条中国传统长廊式建筑,一眼看见数根黑色方柱上矗立着铜塑的半身人像时,突然感觉像在历史的时空中穿梭,油然萌生肃然的敬意。
   林伯渠、蒋翊武、宋教仁、滕代远、翦伯赞、覃振、粟裕、廖汉生、李烛尘、辛树帜……从晚清时期建立的西路师范学堂开始,这些出现在近代史书中,常德人耳熟能详的人物,在成为政治家、革命志士、爱国将领、科学家、教育家、实业家之前,他们年轻的脚步,曾反复在这一块土地踏足。
   这一切,校园内的两棵树可以作证。
   115年的光阴流转,校友的几番沉浮,校名的几度更改,校员的几代更替,校园的几次兴废,银杏树避过了战火的硝烟,逃过了粗暴的砍伐,躲过了划属他地的命运,仍固守在校园的一角。
   此刻新芽未绽,挺立高楼之间的两棵古银杏只剩下皱褶纵横的枝干,尽管逼仄土地限制了伸展的空间,我们仍能从满地落叶中想象它美如华盖的姿容。
   思考
   “敬”“勤”“勇”“公”这制定于1934年的四字校训被制成精美的板匾,悬挂在学校的行政办公室,典雅厚重。80多年过去了,它依然是学校师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本准则和训诫。怎样从丰沛的土壤中汲取充分的养分,在历尽沧桑后续写新的繁盛?“一中人”从校园两棵古银杏的视觉与经历中追本溯源,在错综复杂的文化根脉里,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基因。
   关键词 塑魂·合力
   其实,最初把两棵银杏树与校园文化联系起来的,只是一个小小的读书社。
   时间已是2012年。此前,这个名声赫赫的百年老校一度遭受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质疑:不满意的声音充斥在耳,三湘名校的光环何以黯然失色?
   如何远离功利与浮躁,始终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一个取名“银杏”的读书社悄然诞生了,新上任的校长唐会荣给自己封了一个社长的“官”。
   静下来读一本书,慢下来想一件事。“唐社长”对学校老师的要求似乎并不高。读书社从最初的十几人到几十人再到一百多人。静读、思考、研究到实践,几乎就是这样一种水到渠成的引导,让全校教师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慢慢发生了改变。
   老师们爱学生、爱讲台、爱学校,比课堂品质,比岗位奉献,比教育境界。物理老师讲国学,校内校外圈粉无数。作为文理兼通的佼佼者,副校长成程一出手便有不凡表现。学校纪检书记杨智慧则把《我说民国大师》开设成了精品课堂,并整理成册。2017年,这本书获得湖南省“双百工程”著作奖,2018年将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与其他教师的优秀作品一样,这些内容被编录在微信公众号“书韵闲话”中,在社会上影响广泛,屡获赞誉。
   思想活跃,教研深入,课程规范,课堂灵动,质量上乘。围绕这样的评判标准,学校“银杏奖”出台,每年评选出系列标兵70余人次,奖项涵盖了教育、教学、教研、服务、科技创新、文明建设等8个方面。
   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相统一。如今的市一中,每学期开设了28门校本课程,甚至军训、升旗、课间音乐也开发成了课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课程文化,由此引来上海、北京、深圳、西安等兄弟学校的参观仿效,2017年11月在江苏全国教育论坛上受到推介。
   “尚真尚实,自觉自为,合心合力,共生共荣。”这条标语张贴在每一个教师办公室,成为全体教师共同向上的精神风骨,“银杏奖”便是教师心目中的行为标杆。
   思考
   手中这本厚厚的《做一中特质的人文化读本》,淡蓝底色的封面,两棵苍翠的银杏树隐约可见。从银杏文化提出来那一天起,这两棵树的形象便频繁地出现在教师的教案上、会议视频的ppt里、班级的微信号中。怎样凝聚一个团队坚不可摧的合力?“一中人”将银杏这一精神符号深深地镌刻在心上,并赋予了它鲜活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关键词 展枝·树人
   在市一中,一封信,是银杏文化最质朴的呈现方式之一。
   “每个入校的孩子都要写一封信,或写给校长,或写给校友,或写给30年后的自己。”学校学生科副科长龚昆明说。
   立足当下,放眼未来。2013年的教代会上,唐会荣校长首度提出了“为学生3年和30年着想”的办学主张。当年,湖南省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落户常德市一中。
   2015年6月,市一中398班蒋政儒登上了全国优秀期刊《发明与创造》(中学生版)封面,这个初中时期成绩平平的网游玩家,变身创新达人,逆袭成为同学眼中的“学霸”人物,被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全国“最美中学生”荣誉称号。
   “学校不应该是唯分数论。”在市一中教育者的意识里,即便是高中,也应该让学生有无限发展的潜力,努力激活学生成长的自觉,让学生找到自己成长的方向。
   2017年,第四届湖南省中学生商业模拟挑战赛,市一中商业社荣获“最佳社团”奖,学生程泱瑞获得“杰出ceo”奖,学生苏俊睿获得“最佳模拟政府成员”奖。
   在银杏文化的催生下,班级文化设计、“美丽寝室我的家”寝室文化设计等比赛纷纷出炉;独立音乐社、街舞社、模拟联合国社等20多个校内社团相继成立,社团文化招牌亮眼,活动不断;一中官微及班级公众号、校刊《三月》、校报《铎声报》、校园电视台、“银杏之声”广播站红红火火,文化的气息弥漫整个校园。
   “一中所追求的就是要实现成才与成人的和谐统一,实现升学与素质提升的完美结合,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相融。”唐会荣说。
   思考
   “做一等学问,修一等美德,成社会栋梁。”短短的15个字,完美地表述了“一中人”对于学生教育的终极目标。正如银杏文化对于“一中人”的象征意义,根深干直的生长,枝繁叶茂的萌发,最终的指向都是源于对自然生命最原始、最本真的敬畏。对一棵树如此,对一个人,亦如此。
后记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这实在是一个惯常思考的永恒话题。从文化角度来说,中国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精神,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说,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
   以两棵古银杏为图腾,“一中人”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淬炼出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质。诸如:“天人合一”的社会理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革故鼎新”的创新品质,“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等等。
   这样的校园文化,尽可以让学生们享受到更适合的教育,有更多的时间在更宽阔的空间自由呼吸、自主成长、和谐发展,让孩子们以文明的素养和文化的自信去光耀民族优秀文化,去追逐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我们由衷地相信,银杏文化只是其中的一个样本。

新余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新余高新区全链审批赋权清单的通知
胡英花为家人默默付出
【金湾】金湾国土分局与市不动产登记中心 金湾分中心举行业务交流座谈会
哈市交警部门开始严查违法占用公交专用道行为
奔向美好新生活——看吉安如何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上走在前列
走进常德市一中:两棵树带来的文化思考
淳化多举措确保水利扶贫“精准滴灌”
深圳的外国朋友们 护照报失证明等4项业务可以网上申请了
把农活当娱乐 七岁“犁田哥”立志长大当农民
武陵源区“重拳出击”打击非法经营野生动物行为
浦口区“四围绕”抓好质量强区工作
我市形成网格化河长组织体系 市级河长平均巡河两次以上
聊城:新春古乐演出奏出传统文化别样魅力
辉县市易地扶贫搬迁佳怡社区项目电梯门套线竞争性谈判公告
泉南高速常宁连接线常宁段改建工程项目测量、勘察、设计服务政府采购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说好的配套幼儿园拖半年还没开园 教育局称手续齐全后随时开园
老河口市豫剧团创作的大型豫剧《黄河绝唱》首演
永川区加快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发展
乐山市环保局召开公务员述职大会
轿车翻进水库3人命悬一线 19岁小伙儿出手相救后悄然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