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栅栏街道架空线入地
为加快实施街区整理计划,我区将建立政府主导、指挥部统筹、街道主责的工作模式,形成任务单、路线图、时间表,明确阶段性目标。不仅如此,今年全区还将统筹编制各街区设计方案,形成覆盖区域、街道、街区、街巷胡同、老旧小区、平房院落六大系统的街区设计体系。
据区城市管理委主任宋甲乐介绍,按照全区统一部署,今年上半年,全区将完成全部街区划分工作,打牢街区整理常态化、精细化和长效化基础。在街区划分上,我区将结合人口数量、空间承载力、历史沿革、生活配套、生态环境因素,根据不同类型街区的功能定位、业态聚集、传统风貌等特点,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将街道辖区划分为若干街区,覆盖全部街道。
在街区划分过程中,全区将坚持注重长远目标、注重权属清晰、注重功能突出的原则,继续先行研究和科学论证,1个社区可以被划定为1个街区,多个社区也可以组合成1个街区,还可以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特色街区为界限进行划分,最终由区政府统一审议,形成最终的街区划定。
宋甲乐表示,在街区设计上,全区将继续坚持“三个兼顾”,兼顾要素完整,兼顾整体协调,兼顾工作集成,力争在年底前,按照“一街一策”要求,完成所有街区设计方案。具体实施过程中,将依据街区整理项目库,集中开展街区整治提升,力争每个街道至少实现1个街区精彩亮相,实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工作的开展;同时将打造精品示范,打造样板街区,通过验收评估总结经验,以试点带动全区,形成有效的街区整理工作模式和机制。
今年,什刹海街道将在前毛家湾胡同8号建设西什库街区整理提升设计体验中心,集中展示区域街区品质提升的规划设计成果,征求广大居民意见,进一步完成设计方案。体验中心预计将在今年一季度交付使用。同时,街道还将按照“优化、精化、美化”的标准,率先完成西皇城根北街示范段建设任务,并在辖区内全面推进街区整理工作。
西什库街区北起地安门西大街,南至西安门大街,西起西四北大街,东至爱民街及草岚子胡同,区域面积近1平方公里,涉及西什库、西四北、大红罗、西安门、爱民街5个社区。西什库街区紧邻中南海办公区及北海景区,是首都最重要的核心街区之一。
作为2017年重点整治项目,去年,什刹海街道以“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为主线,积极开展拆违、灭脏等“八大战役”,治理提升背街小巷,建成大红罗厂街东段小微绿地850平方米,推动实现了准物业管理全覆盖,街区整治任务基本完成。不仅如此,街道还会同什刹海阜景指挥部委托专业公司对西什库街区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通过对街区的整体梳理,找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街道办事处主任毕军东表示,今年,街道将优化交通组织,补齐服务设施短板,改善人居环境,培育街区文化,提升街区景观。将改造提升北大医院西侧地块,新增一处微公园,增加绿色空间不少于700平方米,同时将围绕西什库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统筹社区文化、居民议事、党员活动多种功能,夯实“党员之家”、“名书记工作室”、“心理驿站”等平台建设,拓展公共文化空间,用心讲好什刹海故事。
将以煤东保护示范区和斜街文商旅综合区为重点加快推进项目实施,助力相关部门推进观音寺、西单饭店、梨园公会等多处文物保护修缮项目,开展施家胡同、粮食店街等风貌整治工程,打造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的先行示范区。针对居民关注的交通问题,街道也进行了重点设计,规划9 条微循环线路,设立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统,加大停车位供给,解决停车难问题。大栅栏街道办事处主任苏昊在区“两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2016年11月,大栅栏街道在全区首家启动了《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控导则》的编制,该导则以保护和延续传统风貌为目的,针对街区典型问题做出技术引导和技术管理。2017年8月,在导则工作的基础上,街道启动了《大栅栏街区整理计划》的编制工作。目前,由各领域专家参与的编制工作已经形成了街道整体层面的初步方案,正在进一步更广泛的征求各方专家和地区居民的意见。
在编制计划过程中,街道明确了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定位,综合考虑街区的历史演变、历史功能、文化特点、街区肌理、保护区划等因素,将大栅栏划分成了煤东保护示范区、斜街文商旅综合区、西河沿传统居住区以及梨园文化区4个片区。结合大栅栏各街区单元共性与个性的特点,街道遵循新《总规》老城整体保护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特殊要求,建立了6大项、20中项、43小项的三级指标体系,逐级逐项进行诊断,形成问题清单,量体裁衣细化设计方案。根据功能、业态、空间、风貌、秩序、街区精神等六个方面的要求,街道按照1+N+X的结构体系,(1为街道整体、N为街区单元、X为各分项系统),实施一街一品、一户一策的设计引导,分别从用地功能、公共服务规划、街巷分类引导、色彩管控等27个分系统细化规划措施,实现全空间和全系统覆盖。
此外,街道还建立了四个街区的项目库,综合条件、难度和工作要求,确定实施步骤,以街道和指挥部年度重点项目的形式落实实施路径。在四个街区设计的基础上,街道选取示范单元对其重点街巷和重要节点进行设计引导,如在斜街文商旅综合区中选取铁树斜街社区及周边作为重点街巷进行设计,以确保整体规划的统一性和可操作性。
位于长椿街甲2号、建筑面积340平方米的广内街道街区体验馆,已于去年11月启动内部装修改造工程,竣工后将作为街区整理计划实体化展示发布和与公众互动的活动场所。
广内街道办事处主任史锋介绍,早在去年3月,广内街道就抽调7名干部组成课题组,与城市复兴发展集团合作,在学习借鉴国内外一些大城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找准定位、绘好蓝图、明确章法,于同年7月在全区第一家形成了街道层面的街区整理计划初步方案。
根据地区实际情况,街道按已经实现的规划道路为界限,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将辖区2.43平方公里划分为行政办公、教育商业、历史文化、生活居住等5个街区,进一步明确了每个街区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街道坚持从“人口”入手开展街区诊断,形成了具体细致的诊断设计方案,同时结合新《总规》深入开展街区诊断设计。为了让街区整理计划有序落地实施,街道创新提出了“规模型更新+微更新+菜单式更新”的模块化统筹更新模式,初步规划了5个规模型更新项目、30个微更新项目以及街巷胡同墙面、地面、公共服务设施3类更新菜单。不仅如此,街道还将街区整理计划与常住人口、建筑总量、公共空间挂钩,梳理形成了广内街道未来三年(2018年—2020年)共11大类、25项重点项目。
按照统一部署,街道今年将结合大部制改革试点,组建街道政务服务和街区治理中心,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督查考核、决策分析。此外,街道还将继续推进广内大街北侧绿化美化工程、西便门内大街、长椿街沿线景观提升等23个微更新项目全部完成,启动地铁19号线牛街站周边环境提升工程和地下停车库、三庙街立体停车库建设等规模型更新项目,同步建设历史体验之旅、会馆故居之旅两个3公里健身步道,确保区域整体环境品质提升的样板初步呈现。
新闻链接
街区整理工作,是我区大力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重要举措,是全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工作模式的延续与深化,是西城在原来将辖区分为政务活动、金融商务、繁华商业、传统风貌、交通枢纽、公共休闲、生活居住等7大功能区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细化、统筹划分为10个功能类型的一般建成区、什刹海和大栅栏等传统风貌区等80个街区单元,并从市政道路建设、绿化美化、棚户区改造、城中村和边角地治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规划设计,对街区市政道路、交通管理、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施工管理、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明确具体作业规范,形成宜人、绿色、智慧、文化、艺术的景观设计方案与特色风貌标准,对于重塑北京中心老城区风貌,促进新《总规》落地生根具有重要意义,更为全市探索中心城区环境品质提升开创了新路径。
2017年11月16日,区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扎实推进街区整理 不断提升城市品质的决议》和《西城区街区整理实施方案》,在全市率先开启了“街区整理”工作,为进一步提升核心区环境品质,促进和谐宜居西城建设创造了条件。今年区“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就“深入推进街区整理,全面推动《总规》落地”进行了部署,引发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热烈讨论和广泛关注。
自启动街区整理工作以来,我区制定了《西城区街区整理实施方案》,编制了《西城区城市街区设计导则》,出台了《北京市西城区街区公共空间管理办法(试行)》,成立了西城区城市品质提升艺术审查委员会,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街区整理工作,促进街区共治共建共享。
与此同时,全区启动了鼓楼西大街、阜成门内大街生态重构和老城复兴工作试点,聚焦“空间形态、环境生态、经济业态、文化活态”,开展交通组织、立面整治等多项街区整理提升工作,打造高品质的文化休闲区。不仅如此,全区还推动了西什库片区综合整治提升,对整个片区的交通、公共服务、空间界面进行改善优化,展示街区文化精神。积极推进北京坊建设,打造融传统韵味和现代元素为一体的北京文化新地标。实施达智桥片区复兴更新,将条线化、碎片化的小规模“联合连片”更新改造,促进历史街区的整体人居环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