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亲情家园:229位失独老人的精神家园(图)


烟台新闻网10月4日讯(ymg记者 李珑 摄影报道)9月24日,中秋。烟台市区碧海大厦三楼世纪厅,一场为失独老人举办的联欢会正在进行。每位老人领到了企业赞助的礼品,装在一个塑料袋里的,有一斤月饼、一瓶红酒、一袋热豆浆,简薄,老人们却视若珍宝。活动主办方———烟台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创办的烟台亲情家园是一个专门为失独老人服务的爱心团体,这样的活动,已经开展了5年。
    养老、医疗、日常护理、精神慰藉……失独老人在生活中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社工等社会力量一道,群策群力关爱失独老人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走出失独的阴霾。
    群像:失独后面临诸多难题
    乔爱萍上台前拿出小镜子给口红补了色,整个人看上去很精神。3年前唯一的儿子死于癌症时,乔爱萍没有想到,一心想跟着儿子一块儿去的自己,会站在舞台上表演节目,开心得像一个孩子。
    亲情家园的每位“家人”都有一段肝肠寸断的过往,把他们从悲伤漩涡中拉出来的,正是志愿者和其他家人。在亲情家园,志愿者称失独老人、失独老人之间互相为“家人”。5年了,这个从8名“家人”发展起来的爱心组织,真的给了失独老人一个家。
    当唯一的孩子离开人世,失独老人的人生被分成上下半场。上半场,家庭中充满欢声笑语,人生有奔头有劲头。下半场,人生陷入悲伤中反复纠结,不知活下去的意义。
    2015年6月,一场车祸夺走了杨东与于娟21岁的儿子。人前人后,两位知识分子都尽可能地克制着自己的悲伤,努力说服老伴,要活下去。熬到那一年的除夕,两人终于觉得真不敢在家里呆下去了。窗外是鞭炮声声,街上时时传来孩子的笑声。家里的每个角落都仿佛是儿子活着时的欢声笑语。手伸出去,那些美好的影子却都虚无破碎。
    两人从家里“逃”了出来,什么也没带,买了两张船票连夜去了大连。下了船,天还没亮,没有地方去的两个人,坐在出租车上说了一个电视上看到的,唯一说得出来的地名———大连星海广场。
    那一年的大年初一,杨东和妻子互相依偎着,站在星海广场上。大连的海风与烟台一样硬,一样冷。两个50多岁的人就这样一直站到天亮,站到人声开始嚣闹,他们才又逃开,逃到下一个陌生的去处。
    轻生,是个别失独老人在极端情况下发生的行为。投身公益23年、在开发区住建局工作的曲连君见过众多失独老人陷入生活的泥淖,难以自拔。接受记者采访时,曲连君历数了失独老人遇到的问题:“生病了,去三甲医院住院。医院太大了,楼上楼下跑手续都没个人帮忙,亲侄子都不想用。雇了护工,护工半夜睡得比老人还香,连个看着护工干活的人都没有。”“去敬老院,人家要联系人,要亲属签字。工资发到银行卡上,老人不会用手机银行转账,连去提出来到敬老院交费的人都没有。”“家里的水龙头坏了、窗帘掉下来一段、灯坏了,老人自己也不能上去换,怕摔下来没人知道死在家里,就这么撑着等哪天居委会或是单位有人来走访喊人家帮个忙,有的能拖几个月在厕所洗菜刷碗。”
    失独老人最大的心理问题,是离群索居。他们不敢与任何熟人或是陌生人来往,害怕别人谈起或问起孩子的问题。他们越来越封闭自己,有的到了需要心理治疗的程度。曲连君认为,心理慰藉是失独老人的刚需。此外,养老、医疗救助、就医特别监护、临终关怀等需求也困扰着失独老人群体。
    救赎:8个人开始的家园
    “老苏”是亲情家园的创始人。他和记者聊了几次,强调了一件事:“我就一个要求,不要写我。”所以这篇文章里,只能称他为老苏。
    杨东的故事是他在第一次认亲会上听到的,转述给记者时,这个年过六旬的老人热泪盈眶。他说,杨东的故事,他也几次跟别人讲过,每次讲都会忍不住哭出来。
    老苏是个温文儒雅的人,他是机关退休干部,穿着十分简朴,言语轻声,进退有度,为人低调。创办亲情家园的2013年,他尚未退休。当时他和几个一起做公益的朋友,想找一个弱势群体做为帮扶对象。曲连君1995年开始通过希望工程捐助困难学生,与同样热心希望工程的老苏相熟,是亲情家园的第一批志愿者,5年来,也成了铁杆骨干。通过芝罘区东山街道办事处,他们摸排了8位失独老人,并挨家上门走访。
    他们给失独老人的年龄界定是50岁。人过了50岁,很难再生养孩子,步入老年,健康与赚钱的能力都在走下坡路。老苏觉得,老人本身是弱势群体,失独老人更是弱势中的弱势,上门走访的情况更是深深触到了他们。他们决定,全心全意帮助这些活在绝望与黑暗中的老人。
    2013年5月,35名志愿者共同参与,与首批失独老人二对一结成“亲人”。老苏说,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陪老人说说话,帮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亲情家园就此建立起来。
    志愿者们很热情,大家四处拉赞助、跑场地,给老人们组织活动。烟台周边免费的或是不太贵的景区,都带失独老人们玩遍了。每个周,都找地方组织大家一起唱唱歌,练练八段锦,排个舞蹈。“失独老人有个特殊的地方,他们不爱跟‘圈外’的人聊天,就怕三句不到就聊到孩子。”老苏说。有了这么个群体,互相之间体谅,有共同话题,慢慢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亲情家园的志愿者还四处走访社区,上门宣传,鼓励不愿意走出来的失独老人加入这个群体。发展到50人后,主动加进来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到100人时,甚至限制加入了一段时间,“亲情家园”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这个瓶颈是经济压力。
    无论是到景区玩,还是一起唱歌跳舞参加演出,老苏坚持不收老人一分钱。钱,都是志愿者四处找爱心企业赞助来的。最多的一次,他们租了3辆大巴车拉老人出去玩,车费就花了两千元。
    前4年,每位失独老人过生日,志愿者们都会买一个蛋糕送上门,陪着唱生日歌,吃蛋糕。2013年-2017年,送了400个蛋糕出去。可是后来钱不够了,老苏还是坚持为老人过生日,改为同一月份的老人凑在一起,买一个大蛋糕一起分着吃。
    给过亲情家园帮助的,有市计生协会、爱华福利公益、千祥公益、开发区红旗置业公司、新海集团、普觉公益基金等等,老苏说,一次次伸手,他也觉得不好意思,希望通过报纸,向大家说声谢谢。
    到目前,亲情家园在册失独老人229人,大部分来自六区,也有从招远、栖霞等地赶来参加活动的老人。
    最美: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陪护队,是亲情家园的骄傲。
    慢慢接触下来,志愿者们发现,对于失独老人来说,最困难的事有两件:一是生病,二是养老。五六十岁的时候还好,等到病到走路都困难,到医院挂号,上下楼检查拿报告,找人住院陪床,对他们来说都是无法解决的困难。
    2014年10月,亲情家园陪护队成立了。老苏说,先解决第一个难题,至于养老,他们的想法是建立一个专门的失独老人敬老院。“目标太宏大,眼下是完成不了。
    陪护队刚建立的时候,大家也挺忐忑。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上网查了,全国都没这种志愿者到医院陪床、接屎接尿、擦身拍背、送饭送汤的先例。大家建了一个微信群,有失独老人住院了,给陪护队长打电话。
    陪护队队长宋安宁,今年42岁,个体从业者。在老人们眼里,就是个孩子。他脸嫩,长得也瘦,让人很难相信这个如此年轻的小伙子会沉下心来干志愿者。然而宋安宁人如其名,办事让所有人踏实安宁。
    宋安宁接到电话会马上赶到医院了解情况,病人是男是女?是什么病?需要陪床几天?摸底情况发到群里后,大家报名。从开始到现在,报名都很踊跃。不仅志愿者参加陪护,失独老人也会互相陪护。不能陪护的,也积极送饭送汤。
    宋安宁会根据报名情况排班。“现在我可以在10分钟内安排一个10天的值班,每人半天,不带重复的。”宋安宁很骄傲地告诉记者。
    老苏说,最难得的,是宋安宁这个人。他家在幸福一带住,接到电话,无论白天夜里,无论刮风下雨,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医院,从未失约。
    投身公益半个世纪的老苏认为,做公益,付出时间远比付出金钱更难。2015年全年,他们陪护失独老人住院看病129人次,总计516小时,11位病号;2016年全年,陪护失独老人住院看病91人次,总计364小时,10位病号;2017年全年,陪护失独老人住院看病32人次,总计112小时,3位病号;2018年1-7月,陪护失独老人住院看病85人次,总计362小时,5位病号。
    其中,志愿者出勤337人次,1354小时。
    2015年11月9日,失独老人刘一安因肺癌并发脑水肿,腿部无力行走跌倒,被紧急送往解放军107医院。宋安宁回忆,那次的陪护,大家都拼了全力。病人已不能自理,陪护中需每小时翻身一次,每小时接小便一次,拍背,按摩。12月16日中午12时,刘一安终因病情过重,不治离世。志愿者辅助亲属将遗体送往殡仪馆,送走最后一程。
    感动:“亲儿子做不到他这个程度” 现在,志愿者们最大的愿望是创办一个失独老人日间照料中心,让失独老人有一个固定的活动场地。这样志愿者的作用也能更好地发挥起来,老人们平时也有地方去。
    目前,亲情家园有艺术团、健身队、美术班、禅修班、朗读班等小团体,这些兴趣小组让失独老人们找到了精神家园。以艺术团为例,33名成员全部为失独老人。曾经闭门不出的他们,已经可以带着节目走进敬老院演出,从过去的被帮助者,变成帮助别人的人。
    在亲情家园注册的229名失独老人中,有15户低保家庭。既失独,又低保,是大家重点关爱的对象。每隔一段时间,志愿者会带着牛奶、米面等上门走访,这个频率在一个月左右。老人们的生活也渐渐有了起色。
    55岁的刘敏独身一人,没有工作,在街道办事处的帮助下,找了一份环卫工人的工作,加上低保,还能给自己攒点养老的钱。
    肝癌患者李平安,与妻子一起报了美术班,每周跟着志愿者学画画。儿子车祸走后,夫妻俩一度决定一起绝食。家住芝罘岛的范国栋是一名残疾人。去年,他跟随大家去昆嵛山景区玩,因为吃坏了肚子,拉在了裤子里。大家只好把他留在山下,宋安宁独自留下来照顾他。小宋跑遍了山上的人家,给老人买来裤子换上,又一点点把老人身上的屎擦干净,弄脏的裤子洗干净。老苏说,亲儿子做不到宋安宁这个程度。范国栋也慢慢从失独的阴影中走出来,还参加了刚刚举行的中秋晚会。
    志愿者刘云峰,今年63岁,亲情家园统称为“刘姐”,是付出时间最多的一位志愿者,也是唯一能喊出229名失独老人每个人名字的志愿者。要说刘姐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大家都说不出来,她就是平凡,平凡得像一杯水,陪在大家身边。今年,亲情家园举办了首次夏令营,带20位老人在一起吃住玩了7天,刘姐就陪了大家7天。老苏统计过,刘姐最多的时候,一周有5天在陪失独老人,上午下午忙个不停。很多老人在她的陪伴下,走出了失独的阴影。
    成立5年以来,亲情家园通过家访、结对、认亲会、茶话会、联欢会、旅游、过生日、送生活用品、心理琉导、住院陪护等多种形式为失独老人提供帮助,被评为“烟台市敬老文明号”。
    拉一把,或许就走出来了
    61岁的老董,是亲情家园唯一一个与记者面对面接受采访的失独老人。他脸色红润,穿着一身休闲运动的衣服,戴着一顶黑色鸭舌帽,迪卡侬的浅灰色运动外套,浅色的裤子,整个人看着干净、清爽。
    老董因为心脏房颤,在毓璜顶医院做过两次微创手术。听说记者家里也有老人有这个病,他热心地告知手术挺成功,一定要建议老人去做手术。“做完以后舒服多了。”老董笑呵呵地说。儿子走的那年只有21岁,已经找到了工作,是他自己去开发区通用东岳应聘的。车祸发生得很突然,儿子就这么走了,老董感觉自己的生命也随之去了。两天后,他接到了东岳打来的电话,说儿子表现不错,正式录取,让明天去上班。抱着电话,老董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
    后来几年时间,老董不再出门,只是每周必不可少的,要去看看已经年过八旬的父母。每周就出门这一次,老董把自己封闭得紧紧的,每天躲在家里看书,还留起了一个小辫子,变成了自己都不认识的人。儿子不在了,他总是想起以前对儿子不好的地方,想起小时候为件小事打了儿子,想到心如刀绞,感觉身上压了一个重重的包袱,透不过气来,又卸不下来。
    亲情家园的志愿者与东山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前后到家里走访了三四次,老董都避而不见,连个招呼都不打,只有老伴客客气气地陪着来人说话。第四次,曲连君到里屋把老董拉了出来,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们都来了好几回了,您也出来跟我们打个招呼嘛。”
    老董说,自己就是被曲连君一把拉出来的。
    那是儿子走后他第一次跟陌生人坐在一起聊天。后来,他与曲连君结对,成了“家人”。他开始走出来,到亲情家园在少年宫的办公室找老苏喝茶;开始参与亲情家园节日聚会的筹划;开始加入陪护队,给住院的家人送饭;开始站在舞台上,给大家表演他拿手的唱歌。“我觉得自己走出来了,身上那个包袱好像卸下来了。我愿意帮助更多的人走出来,让别的失独老人获得新生。”老董告诉记者。
    9月25日,一位名为“甜蜜”的家人在亲情家园微信群发信息说,看到中秋联欢会上志愿者们忙着忙后,她心疼,心里过意不去。“中秋节之前,我们奇山办事处、居委会主任,还有两位老师到家里来看我。我感动得都流泪了,我哭了7年啊!我从今以后打起精神来,一定要好好爱自己,把过去的事情都忘掉。重新过好每一天,向着阳光灿烂的方向走,走到明天更辉煌!忠心感谢家人们晚上好。”“这是又一个走出来的。”老苏把这条微信反复读了几遍。他愧疚的是,因为没有赞助,联欢会结束后连个简单的盒饭都没给大家准备,让大家饿着肚子回了家。
    希望社会上更多地关注这个群体,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关爱。这是老苏最大的心愿。
    我市有10400名失独人员
    据了解,我市共有失独人员10400人左右,其中,49周岁以上占73%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2014年1月1日起,国家又将特别扶助金标准分别提高到城镇每人每月270元(伤残)、340元(死亡),农村每人每年150元(伤残)、170元(死亡)。山东省又将其中城镇和农村“失独家庭”扶助标准在国家新标准基础上提高至400元。
    2009年开始,我市各级均建立起人口关爱慈善救助金,其中市级财政每年投入50万元专款,从近几年运转情况看,基本满足了对困难失独家庭紧急救助的需要。在开展精神慰藉方面,成立由镇办、社区工作人员和社会青年志愿者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开展经常性地慰藉与帮扶,目前已有3700多户“亲情结对”。
    烟台市积极探索,逐步建立失独家庭养老机制。目前,我市芝罘、牟平等区(县、市)政府已结合各自实际分别出台了针对解决失独家庭特殊困难的配套文件。
    芝罘区规定,对入住福利院、敬老院等养老机构的失独家庭夫妻,一方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区财政从人口关爱救助金中每年给予2400元养老关爱金;双方均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每人每年给予3600元的养老关爱金。
    牟平区规定,失独家庭夫妻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时,可申请到户籍所在地镇(街)敬老院集中供养。集中供养期间,除享受国家对“三无”老人的补助标准外,可凭镇(街)敬老院集中供养证明及夫妻双方的身份证,向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申请每人每年1200元的“日用费补助”。其他县(市、区)也在积极探索中。(为保护个人隐私,文中失独老人均为化名)

那坡交警为师生们上好新学期交通安全“第一课”
钦北公安分局:集中返还29台被盗车辆获“点赞”
湘西吉首大学老师手把手教村民开网店
秀洲区农业经济局、农办开展“爱心捐款”活动
这家医院因改制暂停儿童接种疫苗,称不知何时能恢复
烟台亲情家园:229位失独老人的精神家园(图)
家有萌娃——儿童安全教育该怎么做
浦江县环保局打响今年“碧水蓝天净土攻坚战”第一枪
绵阳市森林公安局召开“绿剑2018”专项行动动员部署会
“温比亚”走了,吹倒的260棵树木被一一扶起
沅陵县首座茶叶交易市场工程建设即将收官
高考期间 龙岩实施交通管制严控工地噪音污染
车还未停稳,司机却急忙移到副驾驶位置,原因是…
市政府召开第4次常务会议 张国清主持
【包办君】大美河道一段“污” 河道办:开展源头治理
金华市区2018年4月份市场价格动态与分析
开封市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讨班暨县处级主要领导干部党的十九大精神轮训班继续开展学习
姐弟俩回家途中被马蜂蜇伤 十堰民警驾警车及时送医脱险
乌当区: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市人大常委会开展迎省运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