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要与时俱进 助孩子形成良性"学生社会法则"


(长江日报评论员 李尔静)3月26日,是第23个中小学安全教育日。孩子们的人身安全与心理健康一直是牵动人心的大事,近几年来,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青少年的安全状况总体向好,安全意识也有了明显提升。尤其是在“防拐”教育的普遍推广后,不仅学校和家长增强了“警惕心”,学生自身识破拐骗骗局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随着教育环境的转变,一些新的安全问题开始爆发于校园内外,并逐渐走进公众视野。但从学校到社会,从老师到家长,在应对这些猝不及防的新现象时,都夹杂着一份茫然,比如校园霸凌。
长久以来,社会大众对“校园霸凌”现象存在着很深的误解,很多成年人将一些恶性欺凌事件当作了“孩子们的玩笑”。殊不知,这种“玩笑”思维不仅放任了霸凌他人的学生的骄纵,造成了他们的心理膨胀;也使得被欺凌的孩子求救无门,在成长道路上留下了极大阴影。校园霸凌事件背后,总暗藏着家长与老师因为不理解、难自知、想当然而造成的“漠视”。
作为成年人,我们常常忽视了一个无形的存在,那就是“孩子的社会法则”。其实,少到几个小伙伴,多到班级、学校,当孩子们聚集在一起,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他们的“交际法则”。这些“潜规则”,成年人可能根本意识不到,但同一群体内的孩子却会严格遵守。可是,由于未成年人的阅历尚浅,认知有限,他们所创建的“社会规则”往往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保障根基,这也就为校园霸凌的诞生提供了土壤。所以,我们看到的每一起校园霸凌事件,除了“施暴者”和“被欺凌者”,还有一群“沉默的大多数”。因为在孩子们不健全的“社会法则”里,这场欺凌是被认可的。
因此,面对校园霸凌现象,与其讨论教育惩处,立法量刑,不如尝试引导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思维,培养起规范的行为模式,构建起友善的交往方式,帮助他们整理一套良性的“学生社会法则”。
因此,引入校园安全的教导者,应该包括学校、警方、心理专家及社会学者。归根结底,校园安全受到重视,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四川省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在成都举行
一觉醒来手机不见原是蟊贼顺手牵羊
哈交警持续严打酒驾不放松 二次酒驾将面临严惩
市档案局组织开展纪念建党97周年系列活动
上杭官庄畲族乡 加强古樟树群保护与开发
安全教育要与时俱进 助孩子形成良性"学生社会法则"
淄川区地震局积极落实“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活动
新区前三季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056.6亿元
派发133张工作清单治理苏南运河、太浦河
郸城:李全林走村入户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宁化表彰服务业发展工作先进单位
韩立明督查市区部分重点城建项目
上饶市农商银行投入8亿元资金支持春耕备耕
常州消防哥亮相芒果台,改编《伤不起》4天收获3.2亿次播放量
千人徒步越野为中山“创森”加油
郭锡文出席全市河长制工作视频会议
姑苏警方破获一起“学托”诈骗案 涉案金额高达50余万元
社旗县:徐翔远督导赊店老酒酒乡小镇建设
【中国梦·践行者】80后“老西关”: 画尽广州繁华和美食
绍兴市炉峰禅寺慈联会暨心香大讲堂举办慈善文化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