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昨天,来自全国近百家报社的社长、总编和相关负责人来扬,参加“全国党报家风宣传·大运河城市家风建设研讨会”。在参观、研讨活动中,扬州的家风文化建设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纷纷点赞扬州是一座文化名城、文明之城。本报记者对部分嘉宾进行了专访。
扬州话贤德 运河漾清风
——专访中国新闻社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张明新
“‘全国党报家风宣传·大运河城市家风建设研讨会’在扬州这个贤守清风、遗泽后昆的城市举行,时间、地点都非常好。”张明新说,针对家风不正的新型违纪行为,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在生活纪律部分明确规定,党员领导干部不重视家风建设,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失管失教,造成不良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家风建设”首次写进《条例》,良好的家风成为党员领导干部的刚性要求,不好的家风被列入了负面清单。“这次研讨会可以说恰逢其时。”
张明新认为,运河文化名城扬州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从史可法、江上青到朱自清,古代先贤修身齐家的家国情怀、革命先辈言传身教的崇高风范、文化名人恪守传承的人生境界,让好家风成为“传家宝”,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
他说,报纸是重要的文化载体,特别适合深度报道和创新探索,扬州报业传媒集团借助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扬州举办之际,承办“全国党报家风宣传·大运河城市家风建设研讨会”活动,探讨大运河城市家风建设,非常有远见。在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扬州充分发挥地缘文化优势、充分挖掘运河文化底蕴,焕发了运河时代风采,这是报业文化的创新,抓住契机,是可贵的探索。
家风润物无声 扬州魅力常新
——专访中国交通报社编委 林芬
“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是一个非常有诗意的城市。”林芬是第一次来扬州,在此之前,她更多是从古诗词中了解扬州。作为中国交通报社编委,林芬非常关注交通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此次参会,她还特地给自己布置了一个小课题,“我特别想来看看,大运河申遗成功后,给扬州带来了哪些变化。”
令她欣喜的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扬州在保护、利用和继承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不仅仅是城市硬件,亲切和善的扬州人也给林芬留下了深刻印象,“无论是公交车司机,还是路边行人,都非常热情,感觉人人都是这个城市的形象代表,我相信这也与扬州深厚的文化积淀、家风传承有关。”
“家风文化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林芬说,在扬州,无论是世家先贤,还是普通百姓,都留下了独特的家风文化。“‘全国党报家风宣传·大运河城市家风建设研讨会’在扬州举办富有深意。通过研讨交流和实地采风,我们会深度感受扬州家风文化的滋养,领悟好传播好家风文化。运河生生不息,家风润物无声,扬州魅力常新。”
文明用餐为扬州再添风景线
——专访新民晚报社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杨咏梅
家风是什么?不少人有这样的困惑。杨咏梅昨天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家风就是一种习惯,一种从小在家庭教育和灌输中逐步养成的好习惯,这就是家风。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扬州有很多优秀的家风,也成为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何这么说?杨咏梅给出了答案。她说,扬州历史上,无论是史可法、宝应王氏、仪征盛氏、江上青、朱自清等先辈,还是“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的百岁老红军刘应启、“情系国防的好军嫂”陈巧云,无不展示了深厚的家风文化。
20年前,因工作需要,杨咏梅曾来到扬州学习;20年后,再次来扬参加“全国党报家风宣传·大运河城市家风建设研讨会”,她发现,扬州除了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扬州人在优秀家风传承方面,也走到了全国前列。
“文明用餐为扬州再添文明风景线。”昨天早晨在宾馆就餐时,一个细节引起杨咏梅的关注,那就是,餐桌上摆放的文明用餐的提示牌——“在家吃多少盛多少,不剩菜剩饭;在外吃多少点多少,吃不完打包;长者先动筷;夹菜用公筷;自己不酗酒,与人不闹酒”。杨咏梅认为,这其实就是对文明家风正能量的传播。
党报是宣传家风的首要阵地
——专访淮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唐剑
“马路上干干净净,休闲公园一个接着一个,我来到扬州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一座清新、绿色的美丽城市。”唐剑说,他一走进扬州,就心生喜欢,感受到这里适合居住,也适合就业创业。
作为淮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唐剑格外看重此次中国报业协会与扬州市纪委市监委联合主办的“全国党报家风宣传·大运河城市家风建设研讨会”。“毋庸置疑,党报是宣传家风、推进家风建设的首要阵地。”唐剑说,党报传播党的声音,弘扬正能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党报人的一言一行就代表着党的形象,为人处事都要按党的要求,通过媒体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党报如何做好家风宣传,唐剑认为,首先在宣传方面,党报要发挥、体现主流媒体的作用,坚持坚定政治方向,以家风引领报业内部建设,传承好家风、宣传好家风对于提升记者编辑自身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都将起到积极作用;其次,党报人更应以身作则,以优良家风约束自己、提醒自己。唐剑表示,会议结束后,他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全面加强《淮南日报》的家风建设宣传。
家风教育要注重个体文明
——专访中国绿色时报社社长、总编辑 张连友
“我来扬州已经三四趟了,无论是地理位置、气候还是文化等方面,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座城市有奋斗、创新的精气神。”张连友说道。
作为中国绿色时报社社长、总编辑,张连友尤其关注扬州的绿化。“扬州绿化与其他地方不一样,注重造型和彩色搭配,给人以视觉美、环境美。”
“家风是包罗文化密码的中国书本,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张连友认为,家风、家规的建设、传承,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家庭的现状和未来、一个民族的传统与创新。
张连友表示,在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家风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每个人的个体文明,这就不仅仅局限在家庭内。“就是要对人尊重,对人性价值的重视,对生命的理解。”张连友建议,在中小学课本中,可以增加一些人性的内容,让公序良俗等内容进入教材课本中。
“当一个人学会尊重别人,懂得别人的感受了,那么他就是一个文明的人。”张连友举例说,“比如广场舞,有时音响的声音太大了,影响了别人的休息,这就是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张连友举例说道。
讲好家风故事是媒体担当
——专访《新闻战线》副总编辑 冷梅
在研讨会上,冷梅对扬州报业传媒集团的家风宣传印象深刻。“扬州报业不仅开辟了‘我的家风故事’和‘点赞扬州人’等栏目,筹拍家风纪录片,还与市纪委市监委联合创办了《家风》杂志,成为面向全省、全国宣传家风的开放平台,这种互动传播带动同频共振,凸显时代性、贴近性和持久性,让家风宣传教育春风化雨。”
冷梅说,好的家风,跨越时代,光辉经久闪耀,助力修身治国,呈现多元化特征,更加彰显时代性。媒体融合时代,扬州报业在融合中坚守,在坚守中创新,不仅运用多种形式讲好扬州家风故事,又借助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承办“全国党报家风宣传·大运河城市家风建设研讨会”,传承好家风,弘扬正能量。
她认为,家风宣传教育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创新转型,又要立足本土,增强贴近性,讲好乡贤家风故事,以百花齐放的优秀家风滋养好党风、好政风、好社风、好民风。
“在岁月的进程中,家风是刻在骨子里的涵养,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家人的心灵,家风宣传教育应注重持久性,不能是一阵风,更注重润物无声,成风化人,这是媒体千难不弃的坚守和责无旁贷的担当。”冷梅说。
扬州家风建设资源禀赋独特
——专访济宁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陈玉星
“作为孔孟之乡,济宁文化底蕴深厚。”陈玉星说,扬州和济宁一样,是运河沿岸城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次召开“全国党报家风宣传·大运河城市家风建设研讨会”,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宣传和弘扬优秀的家风家训,是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
此次研讨会由扬州报业传媒集团承办,陈玉星深刻感受到承办方的用心。在陈玉星看来,扬州具有独特的家风建设资源禀赋,“扬州有不少历代名人,他们的家规家训也展示了扬州深厚的家风文化,近年来,扬州建成运河廉文化传承馆、扬州家风展示馆等家风建设等场所,看得出来扬州在深入挖掘文化遗产内涵中一直在努力,家风建设有亮点有特色,值得其他城市学习。”
陈玉星介绍,走在济宁街头,也随处可见“家风”带来的强大正能量。这两天在扬州,陈玉星也观察到,家风建设在扬州已蔚然成风,家风家训家规这种古老又有生命力的“教科书”正发挥出润物无声的教化功能。
“在扬州大街小巷张贴了很多‘文明有礼二十四条’宣传标语,扬州为家风宣传注入了新的元素,这让我印象深刻,其实‘文明有礼二十四条’也是一种家风教育。”陈玉星说,家庭是社会的最小构成,家风正了,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改善;家风的形成,有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记者 胡俭 董鑫 楚楚 乔国军 赵磊 绘画 沈江江
蚌埠市经济开发区开展废品收购点集中整治行动
古楼街道团工委联合文化站开展“青年大学习”主题团日活动
持有客运从业资格证能否开出租车?
内黄县农民造出两个“卫星”
索溪峪街道召开“以案明纪”廉政教育会
扬州话贤德 运河漾清风 讲好家风故事 体现媒体担当
全市中小学开展美丽校园、文明有礼活动 一校一主题 弘扬传统文化
章鹏飞:快递小老板的春节坚守
市医保中心优化给付流程再造 惠泽万千保户
市政府正式印发《关于坚决遏制投机炒房 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有关工作的通知》
华安县安监局开展“双随机”专项执法检查
人民日报评论员:向农民致敬 为丰收礼赞
和县乌江镇:乌江商会不忘初心 情系留守儿童成长
市检察院持续推进援彝工作再上新台阶
贸易战解决不了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本年度最后一场大型招聘会周六开启
嘉兴景区三八节热捧“女人花”
以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常态长效管理 推动创建工作再出发再发力再升级
国庆长假出境游进入预订高峰期 价格普涨30%左右
11部门共同制定治理方案 校园欺凌“零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