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海门市人力资源市场首次举办缺工企业暨就业困难人员援助专场招聘会,150余家企业进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近万人次进场应聘,其中困难就业人员达3200多人。现场专门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的岗位达1200多个,有200多个就业困难人员达成就业意向。
新办、新扩产企业 缺工问题突出
今年以来,海门市人社部门开展了企业大走访,选择了有代表性的38家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从调研情况看,企业缺工比较普遍,缺工人数少则为总员工的10%,多则在20%以上,成为制约企业产能发挥的瓶颈之一。
中兴精密公司在手订单充足,缺少精密机械操作机加工38人。公司人事负责人介绍,精密机械操作工本身就比较紧缺,招工也很难,今年春节后,一部分精密机械操作工外流,导致缺工严重。辰申食品公司是一家新办企业,主要从事蔬菜加工,因招不到切菜工,手头150家门店的配送订单都不敢接。铁锚电动工具公司去年投入超亿元扩大产能,今年新车间将竣工投运,缺少70多名工人。
人社部门在调研中发现,还有一个原因导致海门市部分企业用工不稳:部分企业为解决用工紧缺燃眉之急,采用服务外包,使用劳务派遣工,一旦一个订单结束,再做新订单时,就会出现大量缺工现象。
众多因素积累 致企业用工紧缺
海门市区的或邻近市区的企业都招人难,他们偏僻区镇的招人更难。据介绍,企业紧缺的工人大多数是一线工人和技术工人,如海门工业园区普遍缺少家纺操作工人,海门港新区这几年外来新企业增多,一线操作工尤为紧缺,有的老企业原有一线操作工年龄偏大,新的员工又招不到;紧缺一线员工的企业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量大,加上企业利润率不高,开出的薪酬也不高,一般工作8小时,每月工资在3000元左右,没有就业吸引力,尤其对外地员工吸引力更不强;一些区镇的工业园企业集聚越来越多,但生活设施配套滞后,很难满足年轻员工业余生活的需求,同等条件下吸引不了职工,还会导致一部分员工外流;同质化企业导致技术工人缺口增大,培育的新型技术工人满足不了企业用工需求;木工、油漆工等缺工明显,这类技术人员中不愿在企业加班加点,大多外出在工地或从事家装行业。
“外引内挖”积极 破解企业用工荒
人社部门作为企业用工的服务部门,在综合分析海门市企业缺工情况后,今年采取“外引内挖”措施,从头从紧从实破解企业用工荒。针对本地一线工人结构性矛盾,到劳动力较为富裕地区举办招聘专场,一季度先后组织了38家企业赴陕西勉县、山东荷泽、江苏连云港开展招聘活动,参加了8场招聘会,目前已有82名外地务工人员来海就业,另有615名意向人员即将来海。海门市人社局负责人说,他们将与区镇、企业紧密联系,及时掌握外来员工在海生产生活情况,力争让先期来海就业的外来员工产生“虹吸效应”。
这次专场招聘会就是一个深挖本地就业资源的创新举措。在今年初的调研中,人社部门发现,不少企业对员工要求不高,提供的普通操作工、机修工、平缝工、后勤工等岗位,适合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人社部门表示,他们将根据区域性缺工、缺工重点企业的实际,采取更精准化、个性化的就业服务,千方百计化解企业用工矛盾。据介绍,今年以来,海门人社部门已经举办海门市内外人力资源招聘会超过20场,向缺工企业输送工人3000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