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教育局 西安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关于2017年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自查报告


西安市教育局 西安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关于2017年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自查报告
市教字〔2017〕129号
省政府教育督导团:
接到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关于开展2017年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的通知》(陕政督团〔2017〕16号)后,市政府高度重视,批转市教育局牵头,各区县政府配合,做好自查、督查和迎检相关工作。根据《通知》要求,结合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专项督导实施方案的通知》(市政办发〔2017〕9号)、西安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做好全面改薄专项督导工作的通知》(市政教督发〔2017〕20号),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印发了《关于开展2017年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的通知》(市政教督发〔2017〕75号)对全市全面改薄专项督导工作进行安排部署。10月30日-11日3日,市教育局、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共组织8个检查组,对全市13个区县及国际港务区“全面改薄”工作进展情况及义务教育学校20条“底线要求”达标情况进行了督查,现将我市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底线要求”达标情况
我市共有义务段学校1456所,其中,小学1190所、初中266所;在校生84.6万人,其中小学59.79万人、初中24.81万人。对照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底线要求的通知》,县级进行自查,全市d级危房全部消除,84.6万学生实现了1人1桌1椅,6.6万寄宿生实现了1人1床位,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整体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有效促进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按照市级督查学校比例不低于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10%的要求,本次市级督查共抽查全市各区县义务教育学校147所,其中132所学校达到二十条底线要求,未达到底线要求的有15所,其中寄宿制学校未配置淋浴设施5所,监控设备未配置到位3所,土操场或操场改造未竣工2所,超大班额2所,旱厕改造项目未竣工1所,学校部分围墙不牢固1所,校舍护栏高度不足1所。
二、“全面改薄”规划实施进展情况
按照《陕西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方案(2014-2018年)》精神,2014年以来,在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教育厅的精心指导下,我市认真组织开展“全面改薄”工作,印发了《西安市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方案(2014-2018年)》,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有效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极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按照规划,我市“全面改薄”五年计划总投资26.95亿元,规划新建改造校舍面积 88.4万平方米,建运动场地等附属设施工程量147.2万平方米,涉及项目学校1192所。主要完成学生用床、课桌凳、校舍建设、教学装备、设施设备、体育场地、校园附属设施及其它等七类建设项目。
(一)总体情况
2014-2017年,我市“全面改薄” 累计投入资金28.72亿元,其中中省9.56亿元,市级13.51亿元,区县5.65亿元,占五年“全面改薄”规划投资总额的106%。新建和改造校舍面积总计96.9万平方米,占规划改造校舍面积的109.6%,建设运动场地等附属设施工程量167.8万平方米,占规划运动场地等附属设施工程量的114%。
(二)中省项目推进情况
2014年,中省下达我市“全面改薄”资金2.51亿元,涉及项目学校136所,新建和改造校舍面积15.2万平方米,建设运动场地等附属设施工程量19万平方米。目前,已经完工133所,在建3所,开工率100%,完工率98%。
2015年,中省下达我市“全面改薄”资金2.64亿元,涉及项目学校139所,新建和改造校舍面积14.7万平方米,建设运动场地等附属设施工程量21.2万平方米。目前,已经完工130所,在建9所,开工率100%,完工率94%。
2016年,中省下达我市“全面改薄”资金2.29亿元,涉及项目学校112所,新建和改造校舍面积13.8万平方米,建设运动场地等附属设施工程量14.1万平方米。目前,已经完工72所,在建40所,开工率100%,完工率64%。
2017年,中省下达我市“全面改薄”资金1.83亿元,涉及项目学校60所,新建和改造校舍面积5.9万平方米,建设运动场地等附属设施工程量8.2万平方米。目前,已经完工20所,在建22所,开工率70%,完工率33%。
(三)市区县项目推进情况
2015-2017年,市区县财政安排资金19.16亿元,共实施“全面改薄”项目学校525所。新建和改造校舍面积47.3万平方米,建设运动场地等附属设施工程量105.3万平方米,目前,已经完工378所,在建111所,开工率93%,竣工率72%。
三、完善学校配套设施,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一)改善学校配套设施,创建品质校园。
在大力推进全面改薄项目的同时,我市自主实施了义务教育标准化项目、食堂建设、电线路改造、墙面瓷砖改造、旱厕改造、校园植绿等一系列项目,着力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优化美化校园环境。
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项目,市区县投入资金20.5 亿元,建设和改造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496所,新建和改造校舍面积61.86万平米,完成体育场馆及其他附属设施工程量148万平方米。为消除校园安全隐患,投资2860万元对334所学校进行了电线路改造;投资2300万元对117所学校墙面瓷砖进行了维修。配合营养改善计划,全市新建食堂671个,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38.3万名,学校食堂均已具备食品制作或加热条件。2017年,投资1.12亿元,完成全市774所中小学及幼儿园旱厕改造项目,惠及19万在校生,使全市学校均实现引水入厕,有效改善学校厕所的卫生环境;投资6800万元,实施948所中小学及幼儿园校园绿化项目,以种大树、种好树为主,使项目学校平均绿化率由15.5%提高至25.6%。
(二)确保资金投入,办好必要的教学点。
从2014年开始,对不足100人的学校补齐100人经费,涉及8个区县368所学校和100个教学点,每年下达资金1700万元。我市对83个教学点校舍进行改造,对校园场地实施硬化,配备体音美等教学仪器设备,改善教学点的办学条件。中心学校对教学点实施师资特殊配备政策和紧缺学科“走教制”,合理安排教学点的师资力量,统筹安排教学点课程。优先安排免费师范生到教学点任教。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完善符合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实际的职务(职称)评审标准,职称晋升和绩效工资向教学点专任教师倾斜,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方面向教学点教师倾斜。
(四)多举并措,妥善解决大班额问题。
我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抓手,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努力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和群体间差距,着力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和大班额问题。我市义务段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99.98%,初中99.79%。
2017年,我市启动编制《西安市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现已完成初稿,该规划正式确定后,将为教育用地划定“红线”。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作为规划执行责任主体严格落实,任何部门不得随意变更。另一方面,我市加大城市新区、开发区、新建居民小区和老旧城区配套学校建设力度,严格落实新建居住区配套建设学校的政策。科学合理划分学区,确定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近招生范围和人数,确保学区内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就近就学。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禁止义务教育民办学校超计划、超班额招生。建立大班额情况摸底排查机制,分城区、镇区、乡村不同区域全面排查义务教育大班额的数量与分布情况。建立消除大班额工作台账,对大班额学校进行销号管理。建立消除大班额年度工作目标和阶段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制度。加强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落实情况的专项督导检查。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
(五)扎实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
经过调研、申报、审核,确定83个教学点实施了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改变了农村教学点“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研究水平。市级投入资金近3亿元,实施校园网、班班通、在线课堂、录播教室、安防监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基础数据库平台等项目,全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中小学校园网和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覆盖率分别达到84%和90%。目前,全市小学教学用计算机6.62万台,普通中学教学用计算机6.92万台,小学、普通中学生机比分别为8.56:1和5.98:1。网络空间建设有序开展,全市中小学已依托各级平台创建学校空间2107个,班级空间8217个,教师空间50057个,学生空间73596个,家长空间75548个。
(六)激发活力,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通过调研,我市统一了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小学1:19、初中1:13.5、高中1:12.5核定,其中规模较小的中小学按照标准班额采取班师比方式核定,小学1:2.4、初中1:3.9、高中1:4.2,教学点按不少于2名编制核定,乡村寄宿制学校根据情况适当增加教职工编制。县级教育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总量控制、城乡统筹、结构优化、动态管理”的原则,根据班额、生源变化情况,适时增减调剂编制,统筹优化使用,切实将乡村学校教师编制落到实处,确保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
围绕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我市积极开展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将优质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送到薄弱学校和边远农村学校,实现了以强带弱、强者更优、弱者变强。通过公开招聘、特岗教师计划、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等形式,适当扩大乡村教师招聘规模,不断优化乡村教师性别、年龄、学科结构。提高乡村学校中、高级岗位比例,乡村幼儿园按0.5:3.5:6,小学按1∶4∶5,初中按1.5∶4∶4.5的比例设置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对在乡村学校连续任教25年且仍在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时不受单位岗位数量限制。对乡镇以下规模小、人员少、较为分散的小学或教学点,可由乡镇中心小学统一制定岗位设置方案,集中调控、集中管理、集中聘用。
通过“全面改薄”工作的实施,我市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全市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由2013年的905.17万平方米增加到2016年的1059.83万平方米,提高了17%;生均校舍面积由2013年底的9.46平方米提高到2016年的10.45平方米,提高了1%;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得到显著提升,“大班额”现象明显减少,教师队伍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条件差距进一步缩小,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
四、完善制度建设、加强项目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制度。
2015年2月13日,经市政府第10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了《西安市“全面改薄”实施方案》(市教发〔2015〕20号)。市政府建立了教育、发改、财政、国土、建设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推进工作,适时研究全市规划方案、资金筹措、督导检查等重大事项。市教育局成立了“全面改薄”工作小组及办公室,各区县政府也比照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加强项目管理,统筹做好项目实施工作。市、区县教育局每月召开工作会,协调推进“全面改薄”工作进展情况。区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建立了“全面改薄”督导评估制度和督导通报、问题反馈与限期整改制度,严格跟进督办程序,确保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二)落实各项制度,坚持公开公正。
各区县项目实施严格落实招投标制度,招标委托代理机构组织实施,进入西安市建设工程信息平台举行招投标活动,招标过程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邀请纪检、监察和业务主管部门参与监督招标,规范签订合同,确保项目建设程序合法合规,阳光透明。
为确保“全面改薄”工作的顺利推进,从2014年起,市、区县人民代表大会每年将“全面改薄”工作列入代表审议议题,经审定后,列入市及区县重点项目,并通过报刊、网络等渠道向社会公开,接受各界监督。
同时,为将“全面改薄”项目打造成让老百姓满意的“阳光工程”、“放心工程”,我市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对规划建设任务、预算安排、校园校舍建设、实施成效等信息,及时进行动态公布,新闻媒体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公开报道。在项目资金预算执行上,我市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部门预算在人大批复后,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和市教育局门户网站上予以公开。各区县所有项目及设备采购都通过公开招标进行,通过西安建设工程信息网、陕西省政府采购网、各区县人民政府网公示相关信息,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三)遵守基本程序,确保质量安全。
项目建设遵循基本建设程序,落实工程建设管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新建所有项目均办理选址用地、环评、立项、规划等手续,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进行地质勘察、图纸设计、图审、造价预算、招标代理、监理等,申请质量监督部门进行校舍建设质量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项目实施以来,我市及各区县在工程质量管理方面作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每月召开项目管理工作会,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对项目管理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快实施进度;每双月将建设情况通过《西安教育督查专报》通报各区县政府,促进项目进展和质量管理;市级教育督导部门每两个月对建设项目的进度和质量管理进行一次实地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和反馈问题,对设计不周全、管理不到位、质量不达标、进度跟不上的及时调整和完善。
(四)强化资金保障,加强资金管理。
2014-2017年,我市共收到中省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资金9.56亿元(各年度分别为2.51亿元、2.64亿元、2.58亿元、1.83亿元),全部用于全面改薄项目,符合规定要求。市区县投入改薄资金19.16亿元,涉及校舍建设、设施设备、学校信息化建设、学校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等项目。
在薄弱学校改造项目资金管理中,市、区县严格管理各级资金,积极落实配套资金。2015年1月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制定印发了《西安市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市财发〔2015〕124号),明确了资金使用范围、资金分配申报拨付、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价制度。同时,市教育、财政、建设部门每年对各区县项目资金使用情况予以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处理,督促整改。
各区县对筹措的各类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户核算,集中支付,封闭运行”的办法。区县财政、教育局对项目资金实行分设专户,按合同、按进度申请拨款。支付时,首先由施工单位提出申请,各方责任主体(施工方、建设方、建设局建管处、监理、设计、勘察)确认工程质量及分步分项验收情况,各方签字后,由区县教育、财政部门按照工程进度(基础30%、主体40%、竣工20%、一年后再付质量保证金10%),予以拨款,形成工程运行的良性循环。
五、强化措施保障,推进项目进度
(一)明确主体责任,夯实年度任务。
为加快推进全市基础教育建设项目进度,2017年4月21日,我市召开全市基础教育学校建设项目推进会,上官吉庆市长出席并做出重要讲话,市级教育、发改、规划、国土、建设、财政、编制、人社等部门负责同志,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方光华副市长代表市政府与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签订《西安市2017年学校规划建设目标责任书》,明确政府在学校建设过程中的主体责任,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二)加大督查力度,促进项目实施。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市教育局作为责任单位,统筹做好项目推进有关工作,各区县制定路线图及时间表,并派专人到现场检查,市级每两月进行一次督查,截止目前,市级印发督查通报4期,同时抄送各区县委、区县政府,进一步强化区县政府主体责任。对于项目推进滞后的区县通过函告督促,对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2017年4月,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对“全面改薄”项目进度较慢的鄠邑区政府进行专项督导,进一步强化督查力度,全面推进学校建设进度。
(三)严格奖惩措施、出台考核办法。
为充分调动各区县实施教育建设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要问责”的基本思路,今年,我市印发了《教育建设项目考核办法》(市政办函〔2017〕245号),对中、省、市各级下达的教育类建设项目推进、管理及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考评。市级每年在教育费附加预算中设立教育建设项目考核奖补专项资金,根据考核结果,对考核排名前三名的区县各奖励500万元,奖励资金由区县自主安排用于辖区内各类教育建设项目区县配套、弥补建设项目资金缺口等改善办学条件方面的支出。对考核排名后三位的区县,在全市范围内予以通报批评,并相应减少对这些区县下一年度建设项目市级资金补助资金,但建设计划、规划不变,全部建设资金由区县自行筹集解决。
目前,2017年的考评工作已基本结束,将依据考核情况对有关区县进行奖惩。
六、存在问题
一是土地证问题仍是制约项目开工率的主要问题之一。因农村大部分学校没有土地证,无法正常办理规划报建手续,影响项目开工率。
二是省上规定教学用房每平米2000元,学生宿舍每平米1500元,厕所每平米1000元,按照我市目前标准,框架结构的学校用房每平米在2600元左右,单体造价太低,资金缺口较大。
2014-2017年我市“全面改薄”工作总体进展顺利,成效显著。2018年,是“全面改薄”项目的收官之年,我市项目库中项目学校尚有220所,我市将凝聚各区县、开发区教育部门的力量,共同努力,紧扣“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部署要求,强化督查考核狠抓制度建设,加强协调,攻坚克难,圆满 “全面改薄”各项目标任务,为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达标奠定基础。
西安市教育局 西安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2017年11月8日

2018年全国青少年巡回赛分站赛(济宁站)比赛收拍 济宁共斩获团体奖项4个
经开区工会召开工会组建暨会费政策宣传座谈会
怀远县城管执法局开展法律知识讲座
全市一天查处9000余起违停 影响道路通行的一律进行拖移
大鹏办事处召开2018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会议
西安市教育局 西安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关于2017年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自查报告
青岛国际帆船周·海洋节下周五启幕
市公安局督导永定区“百日会战”工作
南京市玄武、鼓楼、雨花台、六合等区发布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电脑派位实施办法
2018区青少年暑期文化艺术节“网络直播·才艺大赛”落幕
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国防教育法》执法检查
@柳州人!10月31日至11月9日公积金相关业务将暂停办理
雄伟壮观 十一座汉江大桥尽收眼底
创业和天使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全国推开
2017年11月29日停电通告
扶贫攻坚倾力帮扶 携手共进不忘党恩
去年我市农村公路建管养获全区综合评比第三名
常山“慢城驿站”情暖往来人
休渔期快来了,爱吃海鲜要囤货吗?
2018届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发放名单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