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化区:震后十年换新颜

震后十年换新颜
——昭化区震后澳援港援建设项目扫描
记者 鄢怀林
   今年是“5·12”汶川地震十周年,2008年到2018年,10年间,地震灾区已经从当年的断壁残垣,发展到如今的繁荣兴盛。近日,记者走进昭化区多处震后援建项目,关注了昭化区十年巨变。
   元坝一小,汇聚澳门同胞的关爱
   “5·12”特大地震使得元坝一小校舍严重受损,学校被迫停课,500余名师生瞬间失去了学习和生活场所。澳门同胞伸出援助之手,终于在2011年6月9日,经过3年多的时间修建,全校师生兴高采烈踏进依山傍水、恢弘大气、装备优良的园林式新校园。
   该校校长张绍迁介绍,新教学楼以“感恩楼”冠名,食堂以“思源厅”冠名,都包含了感谢澳门同胞无私援建的意蕴。“感恩楼”严格按照7级抗震、8级设防要求进行设计,主体全部采用框架结构。新校区建筑面积7230平方米,总投资1700余万元,于2009年2月破土动工,2011年3月竣工,并于当年6月交付使用。新教学楼每层都是双通道、双楼梯,以满足消防和应急疏散之需求,还配备了音乐室、计算机室、图书阅览室和多功能教室等。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我们倍感荣幸,无比快乐。”学生张斌说,饮水思源,感谢澳门同胞的浓情大爱。
   元坝一小的重建,汇聚了澳门同胞的关爱,学校可容纳1200余名学生就读。除去元坝一小外,昭化区还有部分学校也受到了澳门同胞不同程度的资助,澳门同胞大力支持昭化区教育事业,对于地处偏远的昭化来说,是一件永远难忘的事。
   昭化区中医院,香港同胞无私援建
   10年前,昭化区中医院位于昭化区卫子镇,只相当于一个乡镇卫生院。“5·12”地震后,香港同胞于2009年援建,2011年建成。新建的昭化区中医院位于昭化城区,由香港同胞投资1400余万,工程全部采用框架结构,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余平方米。重建的昭化区中医院有病房20余间,床位60个,同时新增了电子胃镜、彩超、血液全自动深化分析仪、心电图、监护仪、麻醉机等先进的医疗设备,并配备了医护、办公、治疗、检验、值班等科室。
   现在,昭化区中医院不仅满足了辖区市民的基本医疗需求,还吸引了周边不少病人前来就诊。该院院长黄明介绍,医院又新建了一栋住院楼,即将投入使用,将极大的改善病人就医的环境。下一步,医院将研究针灸康复治疗技术,打造医疗特色,从康养方面做文章。

发现断脚小白鹭他守了4小时等来志愿者
大项目建设演绎东营“速度与激情”
贵溪市城管局拆违建不手软
隆回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对2016年度增减挂钩搬迁项目进行督查
全球最高龄!百岁老红军成功接受微创心脏瓣膜植入手术
昭化区:震后十年换新颜
让爱与分享涵养一座城
压实责任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省安委会督导组进行巡查反馈
高新区企业家联合会昨成立
保质保量完成征兵任务
泥瓦工斩获全市大奖成“首席技师”
我市为特困家庭发放取暖救助
郭灵计出席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报会
“一带一路”沿线专家共商区域发展和生态共赢
诏安:发挥红色资源优势 传承长江支队精神
隆昌市多措并举全力发展农村电商
四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18年1月24日行政许可公示
大鹏办事处团工委组织开展传承本土特色美食文化活动
加快推动生物医学领域务实合作 美国医学院院士访深
充分发挥“派”的权威“驻”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