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隆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初冬,前往慈利县通津铺镇风洞村,山湾绵延地、树木蓊郁处,坐落着几栋房屋、数排养牛栏舍,这就是张家界隆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大本营。
  该公司自2015年成立以来,努力发展产业,主动对接国家精准扶贫战略。计划带动帮扶通津铺、杉木桥等6个乡镇上千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这是一个巨大的任务和挑战。3年来,该公司利用资源优势、结合精准扶贫实际,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路子,在溇澧大地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靠着资源而生
  卓大华、樊华林等几名在商海驰骋的“生意人”,看准慈利生态环境、富硒土壤、丰富的自然山林草场、农作物秸杆和农副产品等资源优势,决定发展草畜动物养殖产业。
  2015年,他们落子风洞村,成立张家界隆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张家界天丰湘西黄牛养殖合作社,“走绿色道路,创生态文明”,开始布局优质肉牛产业化开发、畜禽环保养殖新技术推广,打造资源循环利用、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化农牧业生产加工企业。当年,投资250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达2万平米的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其中,13个钢架结构养牛栏舍及配套设施近万平米。流转山林草场近万亩,合作建设活牛牲畜交易市场。完成了基础设施等硬件投资和前期各项工作,放手大干。
  在产业发展上,该公司在养殖本地牛的基础上,引进湘西黄牛、苏门塔尔牛,养殖规模达700多头;在养殖方式上,围绕畜禽养殖环保治理,利用有机生物床技术,建设了养牛生态养殖示范场;在吸纳就业上,公司给本地村民提供了10来个就业岗位。村民卓治民, 66岁,有经验、有技术、有能力。公司聘用他为养殖场技术人员,月工资达3000元。他爱人也在养殖场帮忙,搞清洁卫生;在产业带动上,该公司主动与周边农户对接,签订养殖协议,公司免费提供种母牛、养殖技术、疾病防疫、保护价回收、给种母牛买保险等,让养殖户无后顾之忧。同时,公司利用当地活牛交易活跃优势,建立了活牛牲畜交易市场,吸引了云南、贵州、四川、湖北及本省的活牛前来市场交易,搞活了市场。市场规定,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交易,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迎着扶贫而上
  2016年,该公司肉牛养殖初获成功,被评为张家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养殖基地被评定为省级肉牛标准化示范场。其优质肉牛产业化开发示范工程被列为慈利县2016-2017年重点建设项目。并以此承担了慈利县扶贫办组织的优质黄牛养殖重点产业扶贫项目、县畜牧局产业扶贫项目母牛繁育养殖示范小区建设等实施工作。
  “帮扶通津铺、杉木桥、东岳观、杨柳铺、南山坪、高峰6个乡镇48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57户3944人精准脱贫。”这是公司今后一段时期的精准扶贫任务。
  怎样帮扶?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卓大华、樊华林开始走村串户,上门调研,了解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好因贫施策,对症下药。
  贫困户的现实情况:一方面,贫困户有土地和山林,黄牛养殖是农村的传统养殖业,贫困户学得会养得好,产业发展成本低。一方面,贫困户家里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胆子小,不敢进行创业尝试,怕失败,怕欠帐;养牛市场的现实情况:目前牛肉消费市场价格稳中有升,养殖风险小,回报有保障。如贫困户养殖一头母牛,年繁育一头小牛,育成架子牛可增收6000-8000元,净利润可达5000-7000元。
  “消除贫困户后顾之忧,做他们敢做的产业,将创业风险降到最低,看得见钱景。”公司知道,这样才能激发贫困户的创业干劲,才能让他们脱贫致富。
  公司针对贫困户制订精准扶贫方案,积极向县扶贫办、畜牧局沟通汇报。根据帮扶对象情况,采取一对一帮扶精准对接。发展方式、扶贫目标拟定,迎着扶贫而上,极富隆丰特色的“公司+示范基地+标准化养殖小区+家庭牧场+种养专业户”五位一体合作经营运作模式诞生了。
  为着脱贫而动
  从隆丰科技公司养殖基地出来,约摸两里地,满地满岭的橙黄橘绿掩映处,便是竹叶坪村民卓儒凡的精准扶贫家庭牧场。进院路上、塔里,晒满了刚从田地里运回的稻草、桔杆、黄豆梗,浸满了丰收的喜色。
  从栏舍旁小山似的青贮料堆绕过去,卓儒凡领着我们爬上屋后山林,几声“哞哞”吆喝,十来头膘肥体健的黄牛循声窜出,山林顿时闹热起来。
  “多亏了隆丰科技公司,免费投放10头种母牛,等明年生产小牛,年收入可达6万多元,一举摘掉贫困帽。”43岁的卓儒凡高兴地说。
  “试点培育10个精准扶贫家庭牧场。这是公司精准扶贫帮扶模式中的一种。”樊华林介绍,卓儒凡因病致贫,但人勤劳、诚实,有养牛经验,又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正符合试点培育精准扶贫家庭牧场的条件。双方签订协议,公司协助他申请扶贫贴息贷款,自建栏舍,公司免费给他提供种母牛,保护价回收养殖牛。牛增重部分,公司与他各一半。繁育的架子牛,公司与他二八分成。淘汰的老牛,公司与他五五开。公司给提供的种母牛买保险。母牛配种3次仍不受孕免费置换,公司提供建有机生物床技术指导、传授养殖技术、公司兽医免费上门服务。
  在山村里转,不时可见散养的黄牛。樊华林告诉记者,这是公司另一种帮扶模式。按平均三口人一头牛的规模,向每个贫困户投放种母牛,县扶贫办给每人发放养牛补贴2000元。公司免费提供养殖技术、服务,免费更换不育种母牛,保护价回收养殖牛。通过繁育小牛,每户每年可增收6000-12000元。今年,公司已向贫困户投放种母牛917头。
  来到坪山村,由县畜牧局投资60万元的该村养殖小区养牛栏舍正在建设,年底投入使用。这是公司的第三种帮扶模式。以村为单位,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集中联动示范帮扶。组织贫困户自愿参与,经营利润与贫困户分成,脱贫后养殖小区转为村办集体经济。每个养殖小区存栏种母牛20头,轮繁小牛获益,每年实现养殖收入10-15万元,帮扶30人脱贫。目前,此帮扶模式已在通津铺镇坪山村、东岳观镇道人山村、杨柳铺乡腊树村、杉木桥镇战马村、南山坪乡双和村全面铺开,帮扶贫困户282户944人。
  向着环保而立
  搞养殖,畜禽粪便污染环境,使得农村发展养殖业成为一把“双刃剑”。规模小了,见不到效益,规模大了,污染生态环境。
  走进隆丰公司立体有机生物床养殖栏舍,数十头牛在栏舍里自由活动。舍内铺着谷壳、稻草、秸杆等。
  同行的市畜牧局干部刘豪跳进栏舍,用锄头在生物床上使劲刨。整个生物床厚约60厘米,依次铺着谷壳、稻草、秸杆等农副作物。他用手抓一把废弃物仔细看、用鼻子闻。“看不到牛粪,也闻不到臭味,且干湿、软硬适度。牛等动物生活在这样的栏舍,真是一种享受。”
  “这就是立体有机生物床,该技术利用谷壳、稻草、秸秆和特选有益活性微生物菌群作为动物尿粪承受载体,在超级活性环境下将动物排泄物不断分解转化,使之成为有用的物质与能量。”樊华林介绍,这减少了粪便和尿液向周围环境排放,改变农业养殖粗、笨、重、脏、乱、差的现象,最终实现无污染、低成本、高效益、抑制病菌、保持生态平衡,这是一种最新的环保型养殖模式。
  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建养殖栏舍时,都选择这种有机生物床栏舍,它不仅除臭环保,还节能省粮,排泄物在生物床的作用下,降解成菌丝蛋白及多种有益物质被动物食用,可节省饲料10%-15%左右。同时,抗病促长,减少患病率。节水省工,不用清粪、冲圈,节水80%,原来3个人干的活,现一个人轻松搞定。提高品质,不用药,使肉质更优、口感更好、价格更高。更重要的是,建设有机生物床,每平米一次性投入220元,10年内免费置换,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三赢。
  “建公司繁育基地,增加种母牛基础群,建设年产10万吨生物有机菌肥厂,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从基地里出来,樊华林如此表示。

市委办干部进村入户宣讲十九大精神
全县2018年春运疏堵保畅、安全生产工作动员大会召开
高新开发区三项举措确保安全度汛
我市强力推进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到位
7对有缘人在仙海大型相亲活动中幸福牵手
张家界隆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市人民医院“牵手”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邮储银行九江市分行举办营业主管履职培训及座谈会
荆州区打造校车智慧监管系统为孩子们撑起保护伞
贵州省出台新规 职称评审将发生重大变化
枫林街道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
广东惠州市委宣传部部长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无锡公积金贷款新政 夫妻最高可贷80万元
广东省文联第十届“新世纪之星”艺术家崔少红: 为了微电影,我愿一苇以航
灵寿县举行第二十四届“3.18”成人节宣誓仪式
区政府召开2018年全体(扩大)会议暨廉政工作会议
春节期间潮州天气总体平稳 天气暖和适宜出行
诏安白洋乡:完善基础设施 助力脱贫攻坚
汉宜社区积极开展“315”和“社会扶贫”活动
我市首个国家级胸痛中心落户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