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大教授力证"袁隆平功绩不容抹杀"曾在扬巧解"饭"字

    昨天,《科技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报道《不能遗忘袁隆平,“暂时”也不行》,直接批驳近日在网上转发的公号文章《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
    在这篇报道中,记者发现,《科技日报》采访的多位专家学者中也包括扬州大学教授潘学彪。他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有力地佐证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功绩不容抹杀”。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袁隆平曾在扬州巧解“饭”字。
    ◆ 扬州故事 ◆
    袁隆平曾在扬州巧解“饭”字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扬州日报》副总编拾景炎还在扬州大学工作,当时他曾访谈袁隆平,专访稿件题为《袁隆平巧解“饭”字》,这个标题的来由让拾景炎印象深刻。袁隆平先生开口第一句话就说,“中国人造字很讲究,左为食,右为反,有了充足的食物天下太平,否则天下大乱。”
    访谈中,袁隆平先生表示,通过多年推广杂交水稻,让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老百姓吃饱肚子,这是他最引以骄傲的事。
    “杂交稻是我们的特色,在此之前世界上是没有的。”潘学彪教授也提及,杂交水稻在中国推广后,中国也为东南亚国家制种,培育适合当地的种子。如今印尼、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亚洲国家和一些非洲、南美洲国家引种我国的杂交水稻,都获得成功。“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在本国广泛推广中国的杂交水稻,解决本国人的吃饭问题。”
    为什么说袁隆平给世界水稻定调?
    扬大教授潘学彪:“他告诉世界,杂交水稻研究值得做。”
    袁隆平是我国第一个发现水稻杂种优势现象的科学家。他在一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文章里,为世界杂交水稻发展定了调:“杂交水稻研究值得做。”
    “三系杂交育种最伟大的贡献,是解决了思想问题。袁先生用自己的研究结果告诉大家,杂交水稻研究是否值得做。”潘学彪说,袁隆平定了调后,才有人跟进尝试做亲本选育和杂交种测配试验。此后,通过技术改进,我国实现了杂交稻稻谷产量大幅提高并应用于大面积生产。
    令潘学彪心生敬佩的,还有袁隆平先生的敏锐洞察力、超强组织力和坚定执行力。“1971年找到雄性不育系,1974年找到三系配套模式,此后成立‘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1976年我国就实现了三系配套大规模制种。不到6年时间完成这些工作,速度惊人。”
    1987年,潘学彪跟随全国著名的水稻科学家、曾任扬大校长的顾铭洪教授加入杂交水稻863计划。“如果没有先生的毅力,就没有杂交稻的成功。”潘学彪回忆当时与袁隆平共事的场景说,“试验田就是他的中心,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扬稻6号”缘何成杂交水稻“明星”?
    经袁隆平推荐,成为我国首个水稻基因测序材料
    记者了解到,里下河农科所的“明星”——“扬稻6号”,经袁隆平推荐,成为我国第一个水稻基因测序材料,并成为世界上两个最有影响力的基因测序材料之一,这也是我国两系杂交水稻最好的“父本”。它养育出了“扬两优1号”“两优培九”“丰两优1号”“Y两优1号”。这四大品种,位居我国杂交籼稻年推广面积中的前五位。
    正是在袁隆平这些科学家,以及顾铭洪、潘学彪等教授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水稻亩产量不断增收。潘学彪说,上世纪50年代,最早水稻品种是高秆品种,每亩产量仅500斤左右;上世纪60年代初期,半矮秆品种出现,亩产量提升至800斤左右,但这必须以好田、肥田为前提,如果是中低产田,亩产量也不过600—700斤;1976年,袁隆平的杂交稻在海南进行大规模制种;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杂交稻生产水平从亩产量800斤增长至1000余斤;2014年,超级杂交稻成功突破第四期亩产1000公斤大关。
    这意味着,中国水稻育种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牢牢地将“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本报记者 楚楚

我市7所学校上榜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高血压病防治讲座进社区
江永综合实施全面推行“路长制”
海关进出口货物整合申报8月起实施
“极品老赖”现形记
扬大教授力证"袁隆平功绩不容抹杀"曾在扬巧解"饭"字
市海洋与渔业局传达贯彻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
宁波市互联网发展联合会成立
惠城苗木销售人员学植物检疫 保护农业生产安全
[青羊区]区委书记戴志勇主持召开七届区委第47次常委会
现代生活方式展在泉城广场举行 看房、装修、买家电来“遛个弯”就齐活了
刘胜副市长到桥西分局调研指导工作
我市打造长江岸线绿色生态廊道
邹文辉出席怀化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大会
疑似短路电动车充电险酿火灾
井陉矿区贾庄镇找准定位开展散煤木柴清零工作
市政府第23次常务会议召开
儒商大会2018丨投资203亿 12个重点项目签约助力山东海洋强省建设
于洪将为5街道配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员
重庆自贸试验区各项建设全面发力亮点纷呈